天地人机——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举行

时间: 2025-10-28 16:47:14

展览现场

展览以“联结·具身交互”“共生·数字教育”“猜想·生态重构”“宣言·哲学追问”四大核心版块,呈现艺术与科技碰撞下的“新物种”与“新美学”。“联结·具身交互”聚焦“身体”作为感知与行动的原初媒介,探讨虚拟现实与物理现实之交汇。“共生·数字教育”版块尝试构建起兼具感知弹性与反思深度的教育关系,最终指向自觉辨识技术幻象、维系人之认知主体性的集体智慧。“猜想·生态重构”版块深入演化与计算、经验与机制交织的混沌地带,试图捕捉潜藏的生态逻辑和未来可能。“宣言·哲学追问”版块直面技术时代的主体性危机、存在之困与意义重构的挑战,作品既回应生命的原初之问,也预演未来的认知图景。

展览现场

步入展厅,《玉琮王》顶天立地,沟通苍穹。这件来自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数字非遗展品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以良渚玉琮为代表的珍贵实体版本进行内容挖掘和数字化演绎,突破时空限制,让现代人能在古人的智慧岁月中漫步,领略文化遗产的精妙细节及其背后的版本故事。

展览中有多件作品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艺术家。自2023年首届“良渚论坛”以来,中国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三届“艺汇丝路”作品巡展,传承丝路精神,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艺术家搭建了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我们期待,本次双年展能成为助力“良渚与世界、艺术与科技”深度对话的桥梁。在“良渚论坛”取得的交流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互鉴,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文明重光”这一时代命题提供生动注脚。

展览现场

如何在“深时”中记录人类文明,打捞生命埋藏的意义及其垂直的想象?由中国美术学院刘益红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团队联合打造的《中国恐龙计划|编号20241123》以尤海鲁团队对云南早侏罗世蜥脚型类新标本的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田野寻访、μCT扫描、地层标记、数值模拟与算法描摹,把古生物学“硬数据”转译为可感知的“图像一空间”,经由“恐龙”拓维文明尺度、重估人类纪在生命图景中的新局面。

共赴人文与科技的山巅

从历史的追本溯源到浩瀚星海的无限探索,在良渚这一中华文明的核心现场,展览不仅回应着“技术时代的文化生态重构”之问,更以中国式的哲思与美学,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图景贡献出独特的探索之路。

展览现场

由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计算艺术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创作的虚拟仿真交互装置《深海智能无人潜航器》是一种集机动性、多功能与广阔机动范围于一体的深海科学考察智能装备能为深海科考提供坚实支撑。展览中呈现的是基于深海自主机器人工作平台设计的多功能工作平台概念方案,生动展现未来深海科考工作场景,向观众充分展现深海科学的独特魅力。由西湖大学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深海潜水器《西谷I号深海仿生鱼型潜水器模型》,以“水下具生智能”为核心架构,依托仿生学理论突破与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凭借高机动性、高稳定性、高灵活性以及高静谧性,成为深海探索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创新。

展览中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对前沿技术与媒介的探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新媒体艺术家扎克·利伯曼的作品《每日速写》通过实时捕捉观众的手势、声音与面部表情,以此驱动抽象动态图形生成,编程语言转化为身体可触的表达媒介,把日常代码练习向公众开放,成为公众可感、可参与的具身体验,彰显技术生成过程中的即时视觉诗意。在芬兰艺术家格伦伦德·尼苏宁的作品《轨道》中,一个直径为35厘米的不锈钢球,在圆形的不锈钢轨道上依靠重力和摩擦力而非推拉的外力实现永动。通过机械装置的作用,球体获得不同速度,从而形成持续往复的运动与光影,唤起大众对身边日常之物的感知力。

展览现场

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在展览前言中所说,“展览中艺术与科技的彼此生成、过去与未来的循环往复,共同构筑一个思想无界、灵感不息的对话场域。通过本次双年展联动国际艺术家、科学家、专家学者,打造一个融通艺术创作、科技创新与产业实践的交互平台,在‘良渚与世界的对话’‘艺术与科技的对话’中感悟创造的能量。”

这场艺科融合的实践,通过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在多元语境交织的当下,为艺术与科技的共生演进贡献中国力量。

展览海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