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的孩子”:当算法成为我们的“幻肢”

展览现场 (摄影-王然)
本次展览的主题 “带电的孩子”,灵感源自 1988 年的国产科幻电影《霹雳贝贝》。影片里,主角贝贝天生双手带有电流,这个秘密被发现后,他被研究院带走。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贝贝成功逃出,还在外星人的协助下实现愿望 —— 褪去超能力,从此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与电影同期,钱学森先生所构建的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理论,核心是突出人机协同的重要性,同时注重系统层面的治理与对社会的关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体系与同一时期的中国科幻文艺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出了有别于西方叙事的技术发展路径与未来想象。它既带有技术与社会协同构建的理想主义特质,也为当下人工智能与人类共生场景中的伦理探讨、系统搭建,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思想支撑。

展览现场 (主办方提供)
在展览中,这位身负电流的少年被赋予了隐喻意义,象征着当代数字原住民与技术共生的现实处境。如今,人类生来就像 “带电” 一般在算法世界里穿梭,“电”早已融入日常,成为身体感知的一部分。从梁启超对乌托邦的畅想,到《小灵通漫游未来》展现的技术浪漫,中国人对未来的构想,一直都和 “用技术改造社会” 的愿景紧密相连。但当人们走进那个被反复描绘的 “未来”,却陷入了对技术的 “悬置困境”:从区块链到元宇宙,从 AI 革命到各种话语泡沫,人们在追逐技术表象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对技术本质的感知能力。就像电影里渴望 “卸下电流” 的贝贝一样,人们既回不到没有网络的过去,也还没找到与技术和谐共生的方式。

“我的幻肢投了赞成票”单元现场 (主办方提供)
第一单元中,很多作品也体现了艺术家们关于“赞成票”的问题和“再建域”的模式进行思考。中国美术学院开放媒体系学生创作的“社会游戏”系列作品当中,《你付宝》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反思AI扫脸支付技术在现实当中的问题,游戏中,你扮演一个准备利用自助结账机的扫脸支付功能逃单的顾客,通过大叫与躲避,看准时机,吸引身后无辜的路人转头,让ta为你刷脸买单。作者通过这件作品重新唤醒“扫脸”日常性所隐含的风险。当机器总是先你一步投出“赞成票”时,是否意味着个体正濒临失控?

保拉·阿迪(阿根廷) 《瓜纳克克斯》 (主办方提供)
将荒诞派戏剧浓缩在T罐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写道:“荒诞从被承认之日起,就是一种激情,最撕心裂肺的激情”。当人进入了一个巨型展演装置,并莫名成为了其剧场的临时演员,在不断变化的追光灯下,剧目悄然发生,又戛然而止。演员可以轮换为任何观众,所有人会因探索该空间的细节而发生着肢体上的变化,生动而即时。在油罐艺术中心 T罐,“带电的孩子”展览第二单元“丰饶即一切-荒诞派戏剧场景集”正在开演......

“丰饶即一切”展览现场 (摄影-王然)
荒诞派戏剧是对二战后人类生存困境的艺术回应,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尤其是萨特 “存在先于本质”、加缪 “人生荒诞” 的观点,为荒诞派戏剧提供了思想内核,其核心是用 “反传统” 的戏剧形式,展现世界的荒诞本质与人类对意义的追寻困境。但与存在主义戏剧不同,它不通过台词直接说理,而是用舞台形式 “直观呈现” 荒诞。其中荒诞派戏剧的巅峰之作之一《等待戈多》近乎完美的表达了这一概念。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创作,全剧以 “无剧情、无冲突、无意义” 的反传统形式,展现了人类在荒诞世界中追寻意义却徒劳无功的生存困境。展览现场最为突出的是一个穿着现代服装的男孩望向天空,仿佛在等待什么,这正是T罐展场的24个剧目之一——贝克特《等待戈多》。中的信使,那个报信的孩子,也是这次策展理念中反复提及的“人类的童年”。其空间母题为算力时代:云计算和大模型的内部。媒介材料都与电相关。空间隐喻是城市街区和都市荒原。与展览主题“带电的孩子”遥相呼应,也与“电”所带来的焦虑感知紧密相关。这些生来带“电”的孩子们该如何面对幂次方增长的未来科技与重重挑战?答案无人知晓。

“丰饶即一切”展览现场 (主办方提供)
人类、技术、星球的调频
在“星球赫兹”单元,意在寻求技术时代下的人类、技术、星球三者的调频可能。技术时代里,基础设施、能源网络、算力走向、环境变迁与传统回溯等议题,本质都藏着同一种期待——校准人类、技术与星球间失衡的关系。本单元希望借作品捕捉技术冲击下,星球发出的那些细微频率:在数字废墟里探寻新生的可能,追问技术文明在大地留下的印记,让媒介记忆里的隐秘痕迹浮现,构想动物与硅基生命共有的记忆,挖掘能量流动对地域、文化的重塑力量,同时点破创造过程中控制与自由的永恒博弈。而这所有探索,都是为了捕捉一段关于共存、消耗与记忆的独特频率,打破人们对技术工具化的麻木感知,寻找人类与能源、算力、环境诗意共处的路径。

刘窗 《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主办方提供)
艺术家武子杨的用AI生成的《鸽子传奇》从百年后科学家们对鸽子传信的考古畅想出发,进行关于鸽子的多重角色推演。动画中明显的AI痕迹正如米歇尔“图像学3.0”阶段的“生物图像”理论中所叙述的那样,他认为现代数码摄影的技术保留了图像原初的DNA编码,而失真的图像是人为操作时出现的有意扭曲。这与本雅明所说早期摄影照片图像产生的特定"光晕"不谋而合。数码复制使得图片里的生物虽然脱离了原初的“光晕”,但所携带的遗传密码并未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新的“光晕”。

郭城 《石蛹No.2》 (主办方提供)
除这些作品以外,该单元作品都以各自的视角,将技术时代的基础设施、能源消耗、记忆传承等议题具象化。它们共同回应着“星球赫兹”单元的核心命题,以艺术的敏锐捕捉人类、技术与星球交织的频率,让人们在审视失衡与损耗的同时,更看见诗意共存的可能。
关于“昨日”与“明天”
“频闪的史间”是一个很有闪回感的题目,是第四单元的主题。这一展区的作品以时代作为线索,贯穿了从古到今的技术想象与社会关怀。人们并非活在历史延续中,而是处于电子媒介与历史记忆的频闪交织里,每代人对未来的想象,都浸在“过往未来”的复调中。如今,人们想象未来的能力困于技术失忆与落伍焦虑,对世界的期待被技术猜测裹挟。“带电的孩子”欲构建技术记忆的艺术方式,从技术在个人情感、家庭回忆及代际记忆里的痕迹入手,打破技术界面的表层迷惑,重建反思与创造的根基,找到与自身相关的路径,在寻回“昨日”时赢得真正的“明天”。

中国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集体创作 《穿越人类纪》 (主办方提供)
尉浩的作品《架空层的两种等待》将AI记忆和对旧时代物品的概括进行实验探讨,现场展出一个本该闭合的信报箱缝隙,生长出数十个小型电子屏幕。每个闪烁的小屏幕中都呈现着一把由人工智能生成并不断循环的“空椅子”——风格各异,却统一弥漫着一种被遗弃的静谧:或许是老式藤椅、褪色的儿童、或是蒙尘的家用餐椅。这些由AI“回忆”并虚构的椅子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对一种普通物件的集体记忆的数字化拼贴与再创造。

石青 《钱学森与长江计算机》(主办方提供)
除上述四个单元外,本次展览同期举行的两大论坛进一步拓展了艺术节的思辨纵深。第十届网络社会年会在展览开幕同期举行,以“互联网之终?”为主题,审问数字秩序的变迁——当开放协议被黑箱化的模型界面取代,人类知识正被编纂为可租用的“模型资本”;第五届感受力论坛将于本月25日在杭州召开,以“人类童年”为切入点,探讨AI作为“未成熟的智能”如何映照人类自身的特质与局限。
展览将持续至10月30日。在这个被技术与数据深刻塑造的时代,“带电的孩子”试图在悬置地带重新接通感知的电流,寻找人与技术共生的可能语言——在那灵光闪烁的间隙,或可瞥见未来的微弱曙光。
大家都在看
-
2023-05-06
-
2021-01-06
-
2025-11-06
-
2025-11-06
-
2025-11-06
-
2025-11-05
-
2025-11-04
-
2025-11-04
-
2025-11-04
-
2025-11-03
-
2025-11-03
-
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