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写生创作行动甘肃段收官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甘肃段的首站,写生团直抵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这里不仅是400万年前地质运动的奇迹,更是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带上独一无二的砾岩地貌标本。当艺术家们登临观景台,饮马沟大峡谷的壮阔全景豁然呈现,那些高达数十米的石柱石峰,如凝固的怒涛,似沉默的军团,在秋日晴空下展现出一种惊心动魄的雄浑。换乘小舟横渡黄河,土黄色的河水如凝滞的巨幅绸缎,承载着艺术家们驶向彼岸那片“大地展开的史书页章”。这是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自然震撼,为接下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沉雄博大的基调。

杨晓阳写生创作
对于此行的意义,杨晓阳认为:其一,立意宏阔,系统梳理。“走遍中国”旨在系统性挖掘并表现中国典型地貌与文化,黄河石林正是其所寻找的黄河文明的典型代表。其二,名家汇聚,激发创造。集结全国成就卓越的艺术家,鼓励大家在写生中突破既定成规,捕捉偶然天成的灵感火花。其三,影响深远,文献集成。他强调,此次行动是融合写生、研讨、文献出版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工程,其最终成果必将成为一部全面呈现中国地貌与人文的宝贵艺术文献。这三大特色,在景泰的启动中已初现端倪,并为后续行程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调。

写生活动现场
告别黄河石林,写生团转战张掖,开启了对历史与自然更为多元和深层的叩问。此段的写生路线设计极具学术匠心,形成了一条从人文遗址到工业遗存,再到自然奇观与宗教艺术的完整认知链条。

写生团合影
在黑窑洞村,艺术家们顶着烈日,克服高海拔与山路艰险,在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的遗址中寻找历史记忆的碎片。这种对近现代人文遗产的关注,拓展了“走遍中国”的历史维度,体现了艺术家对20世纪中国历程的深刻反思与人文关怀。

写生团合影
在大佛寺与马蹄寺,写生从室外自然转向室内古刹,艺术对话的对象从山河大地转为千年宗教艺术。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所带来的穿越时空的宗教艺术魅力,以及马蹄寺汉藏佛教融合的独特气质与石窟艺术,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多元的文化体验与审美启迪。

骑行活动现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张掖的骑行活动。杨晓阳动情回忆了1985年那段“用双脚丈量丝绸之路”的青春壮举,从西安到敦煌,不仅是在骑行,更是在“上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他认为,丝绸之路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今天的“走遍中国”行动,正是将当年对丝绸之路的线性探索,拓展为对整个中国大地的立体全景式艺术追寻。
李伟感慨到,这次骑行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践行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理念,将丝路精神与当代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度的融合。

悬泉置遗址参观考察
随后对悬泉置遗址与榆林窟的探访,进一步丰富了艺术家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悬泉置的苍凉黄土诉说着驿站的往昔繁盛,而榆林窟别具一格的西夏佛教题材和精湛画艺,则再次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写生素材与创作灵感。

写生活动现场
尚可从理论高度总结了此次活动的意义。他表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当代美术家的责任与担当,“走遍中国”正是对此要求的具体践行。他引用石涛“笔墨当随时代”,并进一步阐释:艺术随时代而变,不仅表现语言要有新探求,主题内容也要因时而异。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和新生活,关注不同审美诉求,才能真正使美术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而实现美术的创造性发展,除了技术层面的改革,更需要从艺术精神层面进行不断探索,这正有赖于“走遍中国”这样的实践所带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体悟。

杨晓阳《榆林窟写生》50cm×35cm 2025年

老圃《莫高窟》33cm×66cm 2025年

陈琪《敦煌》50cm×50cm 2025年

尚可《村民速写》50cm×50cm 2025年
下一篇: 张春旸《关于我》:一场突破边界的艺术修行
大家都在看
-
2023-05-06
-
2021-01-06
-
2025-11-06
-
2025-11-06
-
2025-11-06
-
2025-11-05
-
2025-11-04
-
2025-11-04
-
2025-11-04
-
2025-11-03
-
2025-11-03
-
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