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一代建筑学宗师诞生
“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现场
在日本横滨主编《新民丛报》时期的梁启超与子女合影,约1906年(梁思成亲属提供)
《清华周刊》经理部成员,右二为梁思成(清华大学校史馆提供)
车祸之后的梁思成(梁思成亲属提供)
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同赴美留学。三年后,他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了建筑学学士、硕士学位,其后又入哈佛大学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留美生涯为他开辟出一条西学的思路,与家学的积淀、国学的方向一起,构筑起其学术成就的起点。
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作业,1925年(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营造法式》(陶本),1925年(朱启钤旧藏,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梁思成立志研究、破译这部无人能懂的“天书”。而这部奇书,奠定了梁、林二人毕生重要的治学方向。
治史:书写中国建筑史和破译“天书”
梁思成先生是中国建筑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1年,他正式到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1930-40年代,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先后奔赴十五省二百多个县,开展中国古建筑的田野调查工作。
林徽因致女儿梁再冰的信手稿上描绘了某次考察路线,1937年7月(梁再冰提供)
通过这样的方式,梁思成率队发现、测绘和研究了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建筑,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与山门、应县木塔等辽代建筑,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与转轮藏殿、太原晋祠圣母殿等宋代建筑,以及隋代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等众多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并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具有世界级学术水平的论文。
林徽因测绘佛光寺唐代经幢,1937年7月(中国营造学社影像资料,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梁思成十分注重古建筑测绘,他与助手莫宗江合作的一系列古建筑测绘图是迄今无人超越的典范。1933年9月测绘应县木塔时,梁思成甚至不顾生命安危,徒手攀援铁链测绘塔刹。“梁先生上去之后我想,我要上去。没想到我爬了几下我就下来了。那铁链冰手!”莫宗江曾回忆道。
应县木塔首层平面图,梁思成、莫宗江实测,1935年绘图(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抗日战争期间,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南溪县李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梁思成与学社同仁著就了《中国建筑史》(原名《中国艺术史建筑篇》)和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两部巨作。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中的插图,英文版,1946年完稿(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释读“天书”《营造法式》亦是一项大工程。经过长年潜心研究,梁思成开创性地提出了确定建筑比例的基本方法,对中西建筑史比较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直至“文革”前夕,他与助手们完成了《营造法式》注释工作的大部分主要内容。
1951年在《新观察》发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北京大学学生宿舍,梁思成、林徽因建筑事务所设计,1935年建成(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梁思成在病床上与林徽因讨论国徽设计方案,1950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影像资料,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梁思成建筑设计生涯中的另一高光时刻,当属1947年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建筑师顾问团中国代表。他与其他九位国际著名建筑师齐聚纽约探讨方案,彼时录下的相关影像是唯一存留下梁先生声音的珍贵史料。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梁思成、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等33位国际建筑师亲笔联名签署的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朱利安·赫胥黎的信,1947年(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提供)
此外,墓碑构成了梁思成设计作品中的重要部分。1929年6月,他负责设计的王国维先生纪念碑在清华园落成;是年11月,他为父亲梁启超设计并监修的墓碑在香山卧佛寺东建成。1955年林徽因病逝,梁思成为其设计墓碑,上刻“建筑师林徽因墓”,墓碑雕饰用的是林徽因给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纹饰刻样。而为弟弟梁思永设计的墓碑,则将这位考古学家的毕生功业暗藏于设计巧思之中。
梁思永墓,1954年建成(梁鉴摄)
梁思成的建筑设计观广阔而博大,植根于祖国建筑遗产的土壤。他曾经评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大师:“他们不是文化大海里的盲目漂泊者,他们对于自己的创作有种自觉,他们知道他们的创作与祖先遗产的关系。”这番形容亦是其自身建筑师从业之道的写照。
师者:创办东北大学、清华大学两校建筑系
梁思成先生亦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开创者之一。1928年学成归国后,27岁的梁思成即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任系主任。他邀请宾大建筑系的同窗陈植、童寯、蔡方荫等前去任教,“梁陈童蔡”营造事务所也是在那时成立。在东北大学,他们开创性地将西方古典主义学院派的“布扎”(Beaux-Arts)建筑体系移植到中国。
东北大学教师合影,右二为梁思成,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在写给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的祝辞中(1932年11月发表于《中国建筑》创刊号),梁思成道出了他对“建筑师”的定义:“建筑师的业是甚么,直接的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的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
梁思成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信手稿,信中建议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展览现场,小观众在梁思成与学生们的照片墙前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先生离开人世。十五年后,他和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因在“中国建筑历史理论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领域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被授予国家科研最高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梁先生一生求索,在治史、城市规划与保护、建筑设计及教育领域开疆拓土、砥砺前行,而他自谦是个“严谨而快乐的‘拙匠’”——正是这么一个“拙匠”,携一身温润而纯澈的星芒,为往后无数行路人,筑就了前行的道路。
(文/齐屿,图片摄于展览现场,部分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展览海报
观展贴士:
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
展览时间:2021年8月10日至2021年10月20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7、8号展厅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