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而问,仰山以答 “仰山——许江艺术展”开幕

时间: 2025-10-01 21:31:02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指出,在许江老师身上,劳作者、吟诗者、教育者三重向度一体,共同构成其深邃的艺术生命实践。许江是一位劳作者:20多年来,许老师以中国大地上的葵原与山水为现场,以油画、水彩和雕塑等多种表现方式,铸炼现代中国人的仰山情怀。许江是一位吟诗者:他带领年青艺术家赴名山大川采风写生,写生机、写生意、写生气。每到一处,在游山览水中涌诗,与古共对话、与今开生面。许江是一位教育者:在担任中国美术学院20年院长期间,坚守中国文化主体精神,打造了 “国美”模式;在山水化的校园中,许江院长与师生“同游”,凝聚成“大学望境”,与学生的艺术之路同行、共绵延。

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杨劲

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杨劲回顾宁波美术馆建馆的二十年:从美术馆立项开始,许江主席就参与和推动了建筑师的选择、设计方案的完善等诸多关键环节,在随后的二十年中,持续为其发展注入思想与方向性的力量。许江主席不仅仅是院长、画家,更是一位艺术的布道者、一位慷慨的诗人。展览所呈现的“山”和“葵”已不是具象的存在,而是思想的激越、精神的突围;所谓“仰”,是一种精神向度,一种超越个体局限、投奔高远理想的文人态度,这种“仰山”精神,深深感染、打动并启迪着每一位观者。

展厅现场

二十多年来,许江以中国大地上的葵原与山水为现场,以油画、水彩和雕塑等多种表现方式,铸炼现代中国人的仰山情怀。向阳而问,仰山以答,展览以“仰山”为题,分为“所念皆山”“燎原的现场与吟啸”“火的荒原在生长”三个篇章,从浙之山水、葵之剧场、葵莲共生三个场景展开许江的山水世界,构建一场贯通传统与当代、视觉与哲思的山水精神对话。

所念·自然之山——山岳灵韵,浙水苍茫

近年来,许江集中着眼于油画的山水创作。他笔下的山,并非飘渺之“彼山”,而是扎根于江南土壤、呼吸于时代风雨的“此山”。在江南群山的语言中,捕捉天地应和、追怀逝水流风、兴发时代激情,最终铸炼成一种充满东方情怀的山水之诗。

十里银杏之一 纸本油画 73cm×50cm 2024

陌行Ⅰ布面油画Ⅰ60cm×300cmⅠ2019 

葵阵   布面油画   280cm×540cm   2006 

《葵原长卷》以浓重油彩堆叠出葵原的苍茫,葵杆如林、葵盘如炬,犹如一代人默然伫立于历史荒原。许江以画笔放牧葵园四季:春葵破土,颤栗生长;盛夏葵盘在浮雕般的色层中迎风舞动;秋暮垂首,籽实累累如岁月铭文;雪原枯葵则以破碎肌理隐喻涅槃后的守望,将个体岁月与集体理想镌刻为一代人的精神史诗。

许江的葵在俯仰之间,既仰望心灵之山的高邈,又俯见葵之荒原的苍茫,以葵之四季、燃烧轮回铸炼一代人的精神史诗。

共生·向阳而歌——葵园无际,草木有心

莲生水泽,葵立旱地,共生会否可能?许江与团队制作了上千个葵头与莲蓬头,以铜、铝为质,打磨如烛,熠熠生辉。这一枝枝葵头是烛火,是在荒原里读过的书。这葵又与莲比肩并立,生长在沙土与水泽中的垂直的生物能否共生?火与书会否因燃烧而共生?这片火的荒原,曾生长于国博的序厅、德累斯顿重建的博物馆、莱茵与莫梭尔交汇的德意志角、黄浦江畔艺术宫的穹顶。而今,它抵达三江汇流的甬城——火焰不息,缓缓升腾,以炽红点亮山河故土。

共生会否可能 铝 雕塑

“共生”展厅内,三屏影像并置,交织成一道视觉史诗——铜锤击打葵盘,星火飞溅如雨;万葵逐日,又在秋风中垂首如鎏金。许江立于葵原,画笔与葵叶同颤,在巨幅画布上挥写万千葵姿。影像与雕塑群像共同构建了一个多重感知的现场:葵原的枯荣轮回、金属的千锤百炼、艺术家的孤身行野,共生不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并存,而是升华为一种跨越物种、时空与媒介的生命哲学,共同诠释着“共生”的深层内核:那是毁灭与新生的对话,是个体与时代的共鸣,亦是人文之山巍然矗立的精神见证,更是大地与命运间永恒的相互滋养

展厅现场

仰山,亦是一份对甬城家山的致敬,对文化百姓的情赠,对美术馆如山事业的倾心献礼。

展厅现场

以山为魄,以葵为歌,向阳而问,仰山以答!在这场名为“仰山”的展览叙事中,绘画、雕塑与影像多重交织,个体记忆与集体历程共鸣回响。自然之山可望,心灵之山可仰,人文之山可铸——三者合一,共同汇聚为一部镌刻时代救赎理想、礼赞共和国峥嵘岁月的壮阔史诗。(图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