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自得,艺术生长:走进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

时间: 2025-09-30 09:22:44

嘉宾合影

9月27日上午,“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在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长潭镇白马广场开幕。省政府相关部门、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市委改革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相关领导,广东客都文旅有限公司等单位主要负责人;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有关领导嘉宾;丽江市文旅企业代表;梅州市各县(市、区)文旅部门主要负责人,蕉岭县有关领导、各镇、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发起人、总顾问、策展人、艺术家和媒体代表等共150多名领导、嘉宾出席了开幕仪式。 

蕉岭县委书记、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区党委书记刘鸿涛、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总顾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罗奇、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发起人之一,原生跨域艺术家郑泽生、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策展人殷嫣、梅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徐振东在开幕式上分别做了发言。

论坛现场(摄影:刘鹏飞)

27日下午,在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举办了以“艺术促进地域复兴与乡村建设”为主题的论坛。论坛由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渠岩主持,汇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汪建松、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新闻总监王洪波、黄山景徽关麓旅游开发运营公司董事长朱景荣以及参展艺术家陈文令四位嘉宾。围绕“乡村伦理”到“地方性”生产,艺术如何参与建构乡村复兴;以此次艺术家作品为例探讨“大地艺术”如何激活乡土空间;中国艺术乡建本土实践模式比较—寻找广东蕉岭的艺术乡建路径;艺术如何促进蕉岭发展,创意产业与地方复兴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探讨。为蕉岭地域复兴与乡村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走进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

米香中心前方的稻田(摄影:刘鹏飞)

与其他大地艺术节偏好大体量、强调与环境强烈对比的表达方式不同,蕉岭艺术季的作品并非外来植入的展品,而是从蕉岭山水、人文与记忆中“生长” 的生命体,它们以轻柔的姿态触碰蕉岭的大地、天空、溪流、草木、古墟、客家老屋的记忆,在细腻的凝望中展开一场与自然和在地文化的持久对话。正如策展人殷嫣强调的本次艺术季“万物自得”的理念,她认为,艺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创造,而是从土地生长出来的温度,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望与相知。

长潭镇白马村的米香中心,是众多游客必到的打卡点。这是一座以客家民居建筑风格为底色的民宿,米香中心四周环境优美:前方是大片碧绿的稻田,青涩的稻穗随风摇曳;远方群山起伏,白墙灰瓦的客家民居点缀在蕉林间。行走在田间小径上,空气中弥漫着稻香,天地静谧安然。稻田之间,艺术家许钟敏、刁勇、袁泽强、杨千等艺术家的作品,将这片南国田园的诗意与浪漫呈现得淋漓尽致。

杨千,《虹》,尺寸可变,场域艺术:造雪机,水泵等综合材料,2025年(摄影:刘鹏飞)

刁勇(不是美术馆),《稻田里的谷风兽》,装置,行为,谷风机,自行车,竹,水雾机等综合材质,2025年(摄影:刘鹏飞)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稻田中的“小火车”,这是艺术家刁勇(不是美术馆)的作品《稻田里移动的酒吧》,艺术家将火车头被巧妙设计成一轮皎洁的“明月”,车厢则化身为精致的小型酒吧。游客可以坐在移动的吧台上,一边品尝以客家米酒调制的特色饮品“硒望”,一边与同伴畅谈欢笑。伴随着蒸汽与稻香,小火车缓缓驶过田间,带来一种独特的田园慢生活体验。

另一件极致“浪漫化”的作品是杨千的《虹》,艺术家通过与技术工厂的深度合作,将工业设备(造雪机)改造为一座精密的“彩虹发生器”。当红色的圆筒喷薄出大量水雾时,阳光照射在水幕之上,就形成了一座跨越在稻田上方的彩虹,作品展示出冰冷的工业技术同样可以在艺术家的巧思和想象中转化为自然的奇观与诗意。

与田园的浪漫想象不同,《门》与《稻田里的谷风兽》更像是艺术家对蕉岭土地记忆的具象呈现。袁泽强在稻田一侧竖起九扇源自客家围龙屋的大门,远望宛如肃穆的“巨石阵”。这些门洞或嵌入镜面,或砌上红砖与夯土,仿佛化作一扇扇通往老宅记忆的时空入口。

而在《稻田里的谷风兽》中,刁勇将农家即将废弃的谷风机改造为可骑行的“谷风车”。传统谷风机原本是一种静默的农具,功能只是“分离谷粒与秕糠”。艺术家为其加装自行车轮胎,使它获得运动的属性:骑行于稻田之间,仿佛在筛选田野的风与记忆。农耕时代静默的生产工具,经过艺术家的巧思,被重新赋予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情感力量。

01小组(陈荣彬,梁链喜),《蕉岭 SuperJolele》,互动像素风电子游戏装置,2025年(摄影:刘鹏飞)

何崇岳,《风水蕉岭》,110×275cm(1件) 、150×375cm(6件),打印哈内穆勒Barytas收藏级相纸,2025年(摄影:刘鹏飞)

安晓彤,《光栖竹境》,尺寸可变,综合材料(竹竿、灯等),2025年

戴耘,《轻风扇舞》,尺寸可变,竹扇、细钢筋、软管,2025年(摄影:刘鹏飞)

从米香中心出发,沿公路向北不久便可抵达石窟河畔。这里河面开阔,水流清冽,两岸青山叠翠。沿岸分布着渠岩、戴耘、安晓彤、朱离子格等艺术家的作品,它们以多样的形式展开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对话。 

渠岩的《呼吸山方》以当地毛竹搭建了两座竹屋。观众可以步入其中,坐在竹椅上品茶,欣赏眼前开阔的山水景观和傍晚时分洒落竹壁的斑驳光影。屋顶自有精妙,其上勾画着梅州地图,其中镂空处正是蕉岭县的形状,那一角绿树与天光就在蕉岭的地形中自然呈现。作品不仅巧妙回应了蕉岭自然的主题,更让观众在半密闭空间感受到风的呼吸与光影的流动,体悟天地秩序与人类诗意的栖居。

不远处,安晓彤的《光栖竹境》同样以毛竹为材,借鉴蜂巢结构搭建出一个“竹阵”。观众需躬身穿行于层层竹墙之间,与竹木近身相触。入夜后,竹柱上的灯光次第亮起,明灭闪烁,如同呼吸般连缀成一幅迷人的光影长卷。令人感受到科技与自然可以以某种温润的方式交融。

戴耘的《轻风扇舞》远看似一棵缀满鸟窝的巨大藤蔓,走近看这是由钢筋与软管形成的“枝蔓”,尾端系上蒲扇。微风拂过,扇叶轻摇,阳光下投下修长的影子。作品以旧扇与现代材料的结合,在蕉岭风土中自然绽放,唤起观众对前空调时代人与自然同频呼吸的记忆以及内心的宁静。

易承桃, 《标准视力表-蕉岭》,40×40cm×28,不锈钢材质,2025年(摄影:刘鹏飞)

沿石窟河再北行至樱花营地下方河滩,这里有两件有趣的作品。观众站在高高的河堤上就能看到河面上漂浮着一行白字:“微风你好啊!我是涟漪。” 白字随着河水的流动而轻轻浮动,这是刘耀华的作品《微风你好啊!我是涟漪》。作品诗意直白,却温柔动人,让观众对自然的心境瞬间呈现。

河对岸竖立着一排字母“E”,这是易承桃的作品《标准视力表-蕉岭》,观众会不自觉地凝神辨认。这种远距离的凝望,仿佛提醒人们:唯有以更细腻的目光,才能真正体会自然的深邃与微妙。

成卓,《回响》,600 × 300 × 60cm,不锈钢框架、当地村民的衣物、风铃、泡沫塑料、水泥漆,2025年(摄影:刘鹏飞)

麻进,《多元蕉岭》,高300cm,装置,2025年(摄影:刘鹏飞)

沿石窟河继续北行,延伸至长潭旅游区,可以看到陈文令、成卓和郑泽生的作品。这些作品更具仪式感,仿佛以不同的方式回应蕉岭的山水与记忆。

陈文令以蕉岭本地大小不一的石头堆叠出一座高达4.5米的石山,山顶伫立着艺术家创作的顶着球体的小红人的标志性形象,石山如同史前巨像般矗立,姿态庄重而神秘,似在与对岸群山对话与致敬。同时,石山被整体牢固地浇筑,游客可以安全地攀爬,拍照打卡,石山在此刻又转化为一个可亲密接触的公共空间。让观者在亲历中体会大地与生命的连接。

成卓的《回响》以宽大的不锈钢为框架,内框悬垂着由村民废旧衣物剪裁而成的布条,顶端挂有风铃。随风起舞的彩色布条,与清脆悦耳的铃声交织在一起,在冰冷的工业质感与柔软的乡土温情之间,映射出现代人对故乡的温情回忆。

郑泽生的《摩梭精灵》带来云南的气息。他以泸沽湖八条猪槽船为基底,将雕花老木板、茶马古道上的皮具、铜铃等旧物拼贴成一座“船屋”。观众在其中可细细观察窗棂上的雕花、丽江地区的动植物纹样、牛皮皮具的肌理。这艘漂浮般的“船屋”,为观者提供了一个异形的多元空间视角,也让文化记忆在流动与拼贴中寻回扎实的根脉。

与《摩梭精灵》这样多元拼贴相类似的作品还有麻进的《多元蕉岭》,作品位于广东与福建交界的广富镇省门附近。麻进首先将“蕉”岭”两个文字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的骨架构建,再用他在广东地区收集起来的祠堂、庙宇和民居中废弃的盘龙和手工窗花等旧物依附骨架进行拼接,作品的金龙姿态各异,每个窗花都隐藏着祥瑞的民间寓意,游人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作品结构之美,艺术家旨在用这件多元化作品重新审视传统文脉传承的价值。

詹海蕙,《悬置的仪式:幸福的微观宇宙》,尺寸可变,综合材料,2025年(摄影:刘鹏飞)

许仲敏,《悬天之镜》,圆:直径700cm,梯:高250cm,镜面不锈钢、异性镜面板、弹簧支架、不锈钢圆支架、LED射灯、梯地面固定件,2025年

黄渤,《畴生》,高500cm(7个),雕塑,2025年

在米香中心南侧的高思村泉水桥、广东蕉岭乡建馆和客家农夫生态园几个地区还分布多件装置作品。

艺术家詹海蕙感受到蕉岭自然风物的魅力,在高思村泉水桥这座古桥上搭建了一座云朵与水滴的剧场——《悬置的仪式:幸福的微观宇宙》,她以“衣架”悬置封装石窟河水的彩色水滴、折射光线的棱镜、微缩大自然的镶嵌玻璃、飘逸的云絮。作品似乎邀请过桥者暂停脚步,透过一滴水看见倒映的桥影,触碰光影引发波动,在凝视中体验“此刻”的充盈。

许仲敏的《悬天之镜》与臧嘉的《十二滴眼泪》皆以镜片为媒介,与蕉岭山水展开对话。《悬天之镜》由一座不锈钢梯与直径7米的镜面组成,镜片随风摇曳,白日捕捉云光,夜幕点亮星辰,观者在攀登与映照中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十二滴眼泪》则在田野与溪畔放置十二面可触可变的镜片,远观如凝固的露珠,映照自然细节,触碰间又随力扭曲重组,赋予人与环境互动的诗意体验。两件作品一虚一实,共同引领观众在光影与触感中重新感受自然与生命的深意。

黄海波《汉字乐园》是一件互动性很强的作品,艺术家以汉字为设计元素,源自山区儿童诗歌,将“风、伞、大、林、人”等字的意象转化为互动设施,把孩子的想象变为可触的诗意体验,连接公益与文化温度。

本届艺术季还有一位特殊身份的艺术家,他就是知名演员、跨界艺术家黄渤。他为本次艺术季带来了《畴生》,作品伫立在稻田中,由七座拉长的抽象人形雕塑组成,其姿态宛若自田畴生长而出。作品以“畴”寓意土地与长寿之乡,以“生”指向生命与繁衍,抽象人形如图腾般矗立,呈现人与土地共生共荣的关系。

综上,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不仅呈现了一场艺术盛会,也是一种连接城乡的新生活方式的展示。它让艺术从土地中生长,与山水、人文、记忆共鸣,也让人们在观展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蕉岭的山川田野在艺术的润泽下焕发新生,而这份诗意与生命力,正是乡村振兴中最持久的力量。

另据联合策展人徐彬介绍,本届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举办其间还将陆续举办艺术沙龙、非遗论坛等系列活动,不断延展与丰富艺术季的内涵与体验。

(作者:刘鹏飞  素材来源: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