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艺术家们畅想未来世界的“协作生存”

作者:孟孟时间: 2021-08-13 11:38:49

比阿特丽克斯·格鲁的模拟多媒体装置《烟之迹》2021年 图片来源:Hyperallergic

这一展览的主题取自罗安清(Anna Qing)的人类学著作《末日松茸》(The Mushroom at The End The World),这一著作中传达的一个理念正是“协作生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世界正在开展多个合作项目,其中最具成效的是视觉艺术方面,有很多作品探讨气候变化在后未来可能产生的优势和局限。

《EoS10^15收藏》(2021)  图片来源:艺术家个人网站

在此次展出的艺术品中,比阿特丽克斯·格鲁(Beatrice Glow)的模拟多媒体装置《烟之迹》中创造了一个无限发达的世界。艺术家将世界的背景设定于2068年,创造了一个被称为“烟帝国”的亿万富翁家族,她模拟了这一家族对于房地产的销售,并涉足烟草和军火行业。这些华丽的、人造的瓷器和黄金制品——从管子到步枪,再到牛皮笔——被3D打印出来并展示在画廊的墙上,同时也被展示在一个由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视频中,观众可以通过VR设备参观这一家族的宅邸。同时这一世界的详细介绍也出现在了由Glow和Jeong-A Kim制作的模拟图录《EoS10^15收藏》(2021)中。

图录  图片来源:艺术家个人网站

这本长达100页的图录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因为极具讽刺意味(例如,一支在日常中常见的笔在2068年因其稀有性而受到赞誉),还因为这本图录为小说家和游戏设计师架构世界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架构世界对于科幻和幻想类的作品尤其重要。在这些作品中,虚构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作品,人物、民间传说和背景等元素都为故事提供了连贯性和深度。从广义上讲,架构世界的方式有两种:自上而下,从一个彻底的宏大的模式开始,然后再填充细节;自下而上,从相关细节开始,只根据需要勾勒出世界观和大局。

迈克尔·王《野生灭绝》 2021年 图片来源:601艺术空间 

同样,戈尔迪(Goldie Poblador)的《繁衍之花》(2021年)和迈克尔·王(Michael Wang)的《野生灭绝》(2021年)都喜欢以感官的存在而不是话语的表达去创作艺术作品。戈尔迪在手工吹制的玻璃画中描绘了蜘蛛般与人类的形态混合体。迈克尔·王(Michael Wang)的温室里包含五种不再存在于野生环境中,但在人工环境里生长的植物。

沙约克的装置作品《等待水》 图片来源:Hyperallgergic

沙约克(Shayok Mukhopadhyay)的装置作品《等待水》,设置的背景在距离我们不太遥远的未来,水危机袭击了纽约市。沿着画廊墙壁放着各种各样的容器,代替着主人在打水的队伍中排队。另一侧放在展台上的塑料器皿,预示着或许在更遥远的未来,我们用的生活用品也成为博物馆中贴着展签的文物,那些基座上矗立着的彩色塑料瓶,就如同现在博物馆中展出的古代陶器。《等待水》想象的未来世界与现在的世界非常相似,该装置还部分模拟了2019年钦奈水危机的场景。

在这些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艺术作品中,所有的世界架构,即使是在最不可能的科幻和幻想世界中,都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现实元素。未来的全球气候将会是怎样的呢?尽管这些艺术家的想象有些不可思议,但却有一种微妙的可能接近于未来的真实。从堆积了大量财富的家族,到只能依靠人工才能培植的植物,再到森林岛屿天堂和博物馆中展出的塑料瓶,这不过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缩影罢了。(文章来源:Hyperallergic 作者:路易斯·伯里 Louis Bury 编译:孟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