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技,擦亮好奇的双眼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仰望星空的震撼与浪漫,都源自人类好奇的双眼。假设、想象、探索、触摸、行动、冒险、实验……科技和艺术在两条相邻的路上,殊途同归。
龙骨车图 李嵩 宋代
龙骨车(又称翻车)是中国古代运用最广泛、提水效率最高的农业灌溉工具,由东汉末年的毕岚初创,后改进而成。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龙骨车列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26项发明之一,15世纪之后欧洲才掌握这项技术。《天工开物》中说龙骨车“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可见其效率之高。李嵩笔下的龙骨车用畜力驱动,并用齿轮传动,展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高超水平。
月夜看潮图 李嵩 22.3×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明上河图(局部)张择端 宋 故宫博物院藏
《清明上河图》作为宋代绘画的高峰,其中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的“虹桥”(或称“上土桥”)也体现出高超的科技水平,它跨度接近20米,结构像竹篮一样“编织”而成。
达芬奇的《大西洋手稿》(1485年)中也出现了叠梁拱结构
在宋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进步,涌现了《营造法式》《武经总要》《梦溪笔谈》《本草》等科技著作。工商业发达使造船技术更加先进,能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有十桅十帆,可载四五百人。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出现,火药用于军事,陶瓷、纺织的美学和技术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传 郭忠恕 《明皇避暑宫图》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明皇避暑宫图》局部
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时的西方建筑史作业
我们都还记得鲁迅先生学医的往事,藤野先生为他改解剖学笔记,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这样看来,似乎科学的“准确”和艺术的美二者并不相容,但在艺术的历史上,有许多艺术家,让科学焕发美的光芒,让美有着探索世界的深刻力量。在他们那里,科学和艺术完整地统一。
达芬奇 天使报喜 1472年 90×222cm 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
他的科学手稿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线条由银针笔蘸棕色墨水绘制,寥寥数笔,物体的质感、光影和体积俱备。和面面俱到的说明书不同,墨色浓淡产生了绘画的韵味。许多机械装置以立体的形态完整地呈现,让人触手可及。
达芬奇设计的仿生机翼
达芬奇的科学成就涵盖医学、空气动力学、工程学、天文学等领域,设计出了滑翔机、自动车、还早于哥白尼否定了地心说。为了保卫他心爱的米兰城,他的设计包含了城市防御规划、装甲车、机关枪、大炮等武器装备。
多管机枪
转轮驱动的连发弩箭系统
达芬奇的城市防御示意图
修拉的绘画受美国物理学家奥格登•洛德(Ogden Rood)的色彩理论影响。洛德区分了色彩的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他认为在人眼中进行光学混合后的色彩比在调色板上调出的色彩更强烈。洛德利用马克斯威尔的圆盘装置进行色彩混合实验,在圆盘上涂两种色彩,旋转后人们就可以看到二者混合后的效果。
大碗岛的星期天 局部
作为一名工科生出身的艺术家,亚历山大•考尔德擅长用机械装置制作雕塑作品,他甚至在生活中用滑轮连接床头和炉子的开关,以便在懒床时也不耽误煮咖啡。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红色胭脂红(Trigehant Red)”1959-1965
1943年,爱因斯坦参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考尔德的《一个宇宙》面前足足停留了45分钟,据说他看完之后喃喃自语:“我希望我想到了这一点”。考尔德认为爱因斯坦在寻找作品中运动的规律,以便推测其构成方式。哲学家萨特评论他的雕塑:“总是不断从头再来,总是新的”。
白南准 磁力电视 1965年
电视的图像来自于显像管喷射的电子,白南准把磁铁放在显示器上,电子被磁力干扰后,在屏幕上形成梦幻般的效果。而这种扰动的原理后来也应用在了录像机技术中。从此以后,白南准用显示器开启了录像艺术(video art)的时代。
“月球漫步” 丝网印刷 安迪•沃霍尔,1987年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画卷”大规模地采用了LED屏幕技术,覆盖面积达4564平方米
来自法国的艺术小组obvious运用了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s)对艺术史中的肖像画进行深度学习,完成了一件虚构人物的肖像画《Edmond de Belamy》,作品的署名是一串公式。2018年10月25日它在佳士得经过 55次竞价,拍出43.25万美元的高价。图片来源:佳士得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天气计划》2003年 Photo: Ari Magg 图片来源:olafureliasson.net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一直表达对自然和生态主题的思考,他的《天气计划》将一个用镜子反射而成的人造太阳搭建在了伦敦泰特美术馆的展厅里,并制造出淡淡的雨雾效果,让观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沉思。《矽藻窗户》的灵感也来自于单细胞藻类硅藻的结构,硅藻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大量的碳,维持生态平衡。
讲述者们在不同的场景表达对保护地球的看法 图片来源: https://earthspeakr.art/
蔡国强为《九级浪》开幕所做的白天焰火 2014 年 上海
蔡国强《天梯》中释放的探空气球
蔡国强以天空为画布,以火药为笔,用计算机和芯片精确控制着这匹难以降服的“烈马”,让烟花在空中起舞。作品使用的火药和色粉都是环保可降解的。在他看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的表现形式会更自由,艺术的概念和边界都会不断被拓展,但对世界的好奇心是不能变的,好的艺术家最终都能利用当时最好的技术创作。他曾经制作一块平整的土地,等待外星人来作画,也在 1993 年的作品“为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中向宇宙发射无线电波,试图与宇宙的其他生命 交流。
“为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为外星人做的计划第 10 号)甘肃省嘉峪关长城以西 1993年 2 月 27 日,晚上 7 时 35 分 图片来源:蔡国强工作室
在一次采访中,蔡国强说“我们的科技正在努力追赶西方,我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探索宇宙里的科学、思想和文化的奥秘。以前美国登月工程花了很多钱, 但之后航天技术、通讯技术等等发展带来的的收益可能是投入的无数倍!但是在这些利益背后,最令人向往的应该是自由飞翔的想象力,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实,在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那里,好奇心的背后是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热爱,这种热爱使他们追求美,并且肩负了引导人们向善的责任。(作者:鲍明源)
参考文献
[1] 杨士金.叠梁拱桥研究[J].公路,2002(12):1-6.
[2]唐寰澄.从几座中国民间的桥梁说起[J].桥梁建设,1981(01):70-78.
[3]定格伟大时刻——NASA航天艺术作品赏 .https://www.sohu.com/a/215734859_280422.
[4]对 话 蔡 国 强 : 科 技 和 艺 术 的 命 运 , 总 是 绞 在 一起.https://mp.weixin.qq.com/s/0ZfmGzr-elpF31qfoSfZ7g.
上一篇: 一本书读懂中国瓷器3000年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