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什么造就了一个策展人——策展教学与策展实践
《艺术与自然——意大利创作考察汇报展》执行策展人胡丹洁
『何为策展?何为策展人?』
胡丹洁:首先请周老师来谈一谈,什么是“策展”和“策展人”?
周青:艺术展览把不同时代、地域、艺术家的作品汇集起来,再按照某种理念、逻辑与方式呈现出来,这一过程本身就意味着再创造和产生了某种“进步”,具有深层的文化意义,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展览策划。策划是指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目标,借助科学、系统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进行的调查、分析、创意、设计并制定行动方案的思维和行为过程。展览策划强调前瞻性、创造性、学术性、可行性的有机统一,既包含理论与策略层面的学术研究,又包含执行与管理。
源自西方博物馆语境中的“策展人”(Curator)角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而“策展”(Curation)一词来自“策展人”。时至今日,西方艺术博物馆体系的策展人制度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对“策展人”和“策展”定义的维度也越来越广。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策展”更带有偏重于学术的潜台词意味;而外延更广的“展览策划”,则似乎更能涵盖具有多重意义和身份的“策展”和“策展人”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策展人的多重外延身份还将不断变化,其职业技能的范畴肯定也将不断拓展。
胡丹洁:策展人在展览中提出问题、回应当下、生产文化内容,也就意味着策展肩负着一种文化责任:要向公众传播有意义的内容、要在展览中实现某种教育的功能。甚至展览还具有历史书写层面的意义。对于策展的文化责任,周老师有没有什么看法?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教学思路与成果目标示意
『策展教学与课程设计』
胡丹洁: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在本科阶段设立“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的初衷是什么?
周青: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是在2015年正式独立的,其实在这之前,从2003年起,艺术管理教研室就已经存在于人文学院之中,并开设了策展相关的课程。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对于本科生是偏精英化的教学,结合了以前老美院的传统,本科同学在三年级的时候就进入到专业指向性很明确的工作室里学习。第一年建立了四个工作室,到今年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工作室,艺术展览策划与管理工作是最早建立的四个工作室之一。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授课现场照片
胡丹洁:从事展览策划与管理具体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应该如何培养?
周青:在本科阶段可以先不去讨论“什么是策展人”这种很宏大的问题,而去考虑策展人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ExhibitionMaking也即制作一个展览具体涉及到哪些内容和环节?
为什么我们工作室喜欢请很多业内的、战斗在第一线的艺术工作者来到课堂之中?就是因为策展人是需要积累实际操作经验的。策展人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必须要学会做平衡,既要有自己的学术坚持,又要从客观的情境出发要做适当的妥协。策展人在大的环境中还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和学术上的创新能力,这是非常难的,也是考量一个策展人学术能力上的最重要的一点。
此外,反思意识也很重要。在国外策展教学的课程体系里,随时评估和监测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从展览项目立项开始伴随始终。评估的内容可以帮助做展览的人去做反思,同时也能将一个展览实施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后来这种监测系统又演变成了一种方法论,文献展这种展览形式的产生就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这个管理学上的科学方法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学术层面的方法论。我想这个评估和监测的环节,是需要我们国内策展行业学习和吸纳的,而不要都做成急就章。
《艺术与自然——意大利考察创作汇报展》展览现场
胡丹洁:聊完关于策展和策展教学的宏观情况,现在我们进入到个体层面的探讨。我们想问一下朱芮菡,是什么原因使你在大二升大三的时候选择进入“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教学课程结构
胡丹洁:朱芮菡提到了一些具体的课程,包括概论、写作、财务、设计、布展等等,那么请问周老师,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两年课程的框架和逻辑是怎样的?
《艺术与自然——意大利考察创作汇报展》展览现场
胡丹洁:那么朱芮菡,你在上学的时候对哪些课程印象最深?通过反思自己从学到做的过程,你现在对工作室的课程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
胡丹洁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师生分享策展理念与思路
胡丹洁:谢谢朱芮菡的分享,她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启示。问题又回到周老师,目前已有四届学生进入“艺术展览策划管理工作室”,在这几年中,您对策展教学有没有一些新的体悟?在课程设计上会不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周青:央美的艺术管理教育学院创立工作室教学的模式有4年了,我们一直在逐渐地反思和完善。很感激朱芮菡作为第一届毕业生给了我们很多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机会。胡老师提到的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因为这种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一方面非常具体,另一方面也容易留于细碎,怎样把这些细碎的内容整合起来,转化为一种能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且许多实际技能、现实状况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被掌握和了解,课堂和课本上永远总结不完,这个也是我们的教学需要不断面对和思考的难题。其实我觉得不光是策展,整个中国的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我们现在应该花大力气去讨论的。总之,一个优秀的策展人一定是要经历了各种状况、各种头疼的问题,才能逐步走向成熟的。
丹洁你也可以谈一谈你在国外学习策展时的经历,据我了解,每个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偏向。
胡丹洁:我是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修读的当代艺术策展专业的研究生。这个项目成立于1993年,当时英国正处于“新机构运动”的背景之下,一大波与当代艺术相关的机构纷纷成立,专业的管理者和内容生产者也即策展人却十分稀缺,于是有了对这个行业的需求。从那以后策展逐渐成为了一个专业,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同时也有产生了不同的分野,比如皇艺的策展教学可能就更加偏重于机构策展,也就是如何与机构合作,在完成机构使命的同时,通过展览与公众对话,而歌德史密斯学院的策展专业更多偏向于培养独立策展人,他们教学的重点会更多放在如何融资、如何形成自己的个人的研究兴趣并把它转化为一个公共话题,最终使项目成为现实。
《艺术与自然——意大利考察创作汇报展》展览现场
『策展的未来』
胡丹洁:什么样的展览会引起你的关注?一个好的展览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朱芮菡:我首先会比较关注展览所讨论的话题,它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它的表达是否有效,好的展览的叙事逻辑不能是牵强的,应该是能够与观众有效交流的。另外我觉得好的展览还需要有一些勇敢的尝试在其中,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最后,展览是一种整体体验,它的品质体现在方方面面的细节里,从作品到视觉设计再到观众服务,都需要严格把控,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展览。
胡丹洁:在你的设想中,展览的未来会以什么面貌出现?未来的策展人又会是什么样的?
朱芮菡:我希望展览在未来依然可以借助各种无法预知的手段帮助人们相遇和对话。在具体的面貌上,展览也许会变得更加综合化,就像艺术不断打破学科边界的发展趋势一样,策展团队的组成人员、展览的形式与空间也会是更加跨越边界、多元碰撞之后的成果,将不同时空及其留存于人们心中的记忆、感受、情绪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综合的体验。
胡丹洁:我希望在未来人工智能的时代,策展人的工作不会消失。策展人作为一个文化生产者,她们的创造性体现在文化层面,他们需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当下,用独特的观察方法与思考角度,通过展览回应当下并提出新的问题。所以我希望“策展人”在未来不会只是意味着一种职业化的操作模式,而可以成为促进整个人类文明向前推进和发展的角色。
展览海报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