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的世界II”特展来了! 看18世纪宫廷艺术中的“西洋风”

作者:艺术中国时间: 2021-10-17 14:34:20

 “弘历的世界II”展览现场

在2021年春推出的展览主题“弘历的世界”特展之后,保利艺术研究院与保利艺术博物馆将继续推出 “弘历的世界II——郎世宁绘《纯惠皇贵妃油画像》暨18世纪盛清宫廷艺术的西洋风”特展。该展于10月15日至11月2日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分为“皇帝与贵妃”、“清宫陶瓷新风尚”、“清宫钟表”、“艺林百工”四大章节,以郎世宁绘《纯惠皇贵妃油画像》为核心,涵盖宫廷绘画、西洋钟表、瓷器、铜胎珐琅器、铸铜器、古琴、家具、漆器、玻璃器、织绣服饰等十数个工艺门类,百余件艺术珍品。

 “弘历的世界II”展览现场

郎世宁绘制罕见油画后妃像面世

第一章“皇帝与贵妃”特别展出【郎世宁绘《纯惠皇贵妃油画像》】,推测该作应绘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以油彩绘制于多层高丽纸上,纵54.6厘米,横41.9厘米,是专家公认、已知世界唯一私人收藏的郎世宁油画后妃肖像。

清乾隆初年 郎世宁绘《纯惠皇贵妃油画像》

当时前往远东的传教士,都从葡萄牙里斯本启程。郎世宁被耶稣会定为候选赴中国传教士后,即赴葡萄牙耶稣会修道院,并停留了两年,为该学院作壁画,为皇室成员作画,技艺精湛。与此同时,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康熙帝让传教士马国贤、德理格致信教皇,求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教士来中国效力。

作为“西洋画师第一人”的郎世宁,康熙五十三年(1714)以耶稣会修士身份前往中国,途径果阿、澳门,于1715年12月抵京觐见康熙皇帝,自此进入宫廷供职。他在紫禁城里度过了他的大部分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逾半个世纪,是备受三代皇帝荣宠的传奇宫廷画家。

清乾隆初年 郎世宁绘《纯惠皇贵妃油画像》 局部

由于中国皇帝不喜阴影,郎世宁据此加以改进,采用平光的效果,而使画面富有立体感且符合东方审美。绘制帝后肖像时,郎世宁将精湛的西洋油画技巧与东方审美相结合,开创了中西融合的绘画新风——一种经过乾隆皇帝改造而成的“新体画”,这成为中国早期油画的开端。

清乾隆初年 郎世宁绘《纯惠皇贵妃油画像》

众多后妃中,纯惠皇贵妃苏佳氏在乾隆帝心中地位极高——她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月二十一日,乾隆元年(1736)被册封为纯嫔,乾隆二年被册封为纯妃,乾隆十年被册封为纯贵妃,乾隆二十五年(1760)晋封为纯皇贵妃,同月十九日薨逝,享年48岁。她被葬于裕陵妃园寝,那里埋葬着乾隆36位妃子,而纯皇贵妃位居第三,仅次于唯一的皇后与另一位皇贵妃。在她去世几个月后,乾隆甚至动用白银十三万两、历时两年重修裕陵,可见乾隆对纯惠皇贵妃的深切情感。

故宫博物院藏郎世宁绘与乾隆皇帝及后妃油画屏

此外,另有一件绢本设色的清乾隆《纯惠皇贵妃朝服像》曾在市场上出现过,于2015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以1.12亿元人民币成交,此画像旁有乾隆御笔题“纯惠皇贵妃”名款。比较其面容,与本幅画像及《心写治平图》卷中的纯惠皇贵妃确为同一人。

郎世宁(1688-1766)、乾隆帝(1711-1799) 合绘《平安春信图轴》

葛曙(清)花鸟册 镜框 设色绢本 48×38cm

盛清瓷器工艺对西洋元素的吸纳

特展第二章“清宫陶瓷新风尚”:聚焦郎世宁及其他传教士对年希尧、唐英在宫廷器物形制、釉彩、纹饰方面的影响。由此探究弘历猎奇求新的喜好、唐英的文人趣味及西洋艺术风格对十八世纪制瓷工艺创新的推进。明星展品不仅有刚刚以2.66亿元创下中国陶瓷拍卖纪录的【清乾隆 御制洋彩胭脂红地轧道雕瓷镂空“有凤来仪 百鸟朝凤”图双螭耳大转心瓶】,也有十年后再次公开亮相的【清乾隆 御制洋彩胭脂紫地番莲花卉套炉钧釉双象耳转心瓶】。

【清雍正 白釉模印菊瓣刻缠枝花卉纹花浇】

雍正朝宠臣,内务府总管年希尧,监理御窑厂督陶九年,做过各种实验探寻新技术,并引进郎世宁等传教士画家的焦点透视法,于雍正七年(1729)出版了关于透视学的著作《视学》,丰富了宫廷艺术的造型语言。

【清雍正 御制洋彩浮雕巴洛克式花卉螭龙纹花台】

【清乾隆 御制洋彩胭脂紫地番莲花卉套炉钧釉双象耳转心瓶】

【清乾隆 御制洋彩胭脂紫地番莲花卉套炉钧釉双象耳转心瓶】是同时期御窑瓷品中的珍罕之作。转心瓶的每一用色及纹饰精工至极,独具西洋韵味的缠枝花卉,胭脂红釉色为底的颈部,两侧收紧处饰有造型灵动的双象耳,象首的肤纹褶皱刻画极为细腻,象鼻轻垂,眼神坚毅,寓意“太平有象”之美好,为乾隆八年至十年之间所特制。瓶腹采用雍正年间创烧的“炉钧釉”,烈焰下,幻化出混有点点红斑的蓝绿釉色,似山岚云气,典雅至极;在转心瓶的上下衔接处,片片莲花瓣疏密有致包裹着瓶身,华美瑰丽。底施松石绿釉青花篆书款。

【清乾隆 洋彩雕瓷‘八蛮进宝’山高水长大瓷板挂屏】

清宫西洋钟最高技艺作品现身

特展第三章“清宫钟表”,明星展品包括【清乾隆 御制铜鎏金转花转水法大吉葫芦钟】、【18世纪 铜鎏金太平有象水法转花音乐自鸣钟】、【清乾隆-嘉庆 铜鎏金御题诗西洋游戏人物钟】、【清乾隆 铜鎏金转花西洋童子打乐钟】等,旨在聚焦欧洲为中国宫廷特制的钟表作品和中国宫廷自制中西结合钟表,由此探究西方世界打开中国的努力与来自中国皇权态度的互动关系。

清乾隆御製铜鎏金转花转水法大吉葫芦钟 局部上

18世纪 铜鎏金太平有象水法转花音乐自鸣钟

【铜鎏金转花西洋童子打乐钟】

艺林百工呈现清宫皇室新风尚

特展第四章“艺林百工”部分,聚焦十八世纪铜胎珐琅器、铸铜器、古琴、家具、漆器、玻璃器、织绣服饰诸门类的盛清新风尚,探究整个宫廷艺术所达到的高峰成就。

【乾隆御制“湘江秋碧”琴】(局部)

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秋季制成入匣,自此藏于补桐书屋。四琴是作为充满乾隆皇帝个人情怀的纪念品而产生和存在的。今幸能有“湘江秋碧”几乎以全美重现,补桐书屋的故事历经200多年后又重新回到人间。

【清中期 铜胎掐丝珐琅胡人献宝狮钮大熏炉】,类似形制较大的铜胎掐丝珐琅器通常都是成对制作,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中藏有一件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香炉。

第一场学术沙龙

第三场学术沙龙

20位权威专家齐聚京城,共话乾隆西洋风宫廷艺术

10月16日,“弘历的世界Ⅱ——郎世宁绘《纯惠皇贵妃油画像》暨18世盛清宫廷艺术的西洋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新保利大厦召开。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包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潘世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清代宫廷绘画权威专家聂崇正,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聂卉,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张元,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雷勇,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林姝,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王光尧,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主任、研究馆员严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清宫史研究会秘书长李国荣,商丘师范学院教授、美术学院副院长曹天成,原清东陵文物管理研究室主任徐广源,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恽丽梅,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津,故宫博物院馆员刘国梁、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张荣,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张丽,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邢娜,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翟毅,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展梦夏,故宫博物院馆员施磊 。

徐广源 原清东陵文物管理研究室主任

四十年前,1981年11月,原清东陵文物管理研究室主任徐广源曾发现并打开过纯惠皇贵妃的地宫,据他研究,他强调纯妃是乾隆五个皇贵妃中,唯一举行过册封的皇贵妃,其中三位皇贵妃均薨逝后追封谥号;且乾隆皇帝在她逝后下令将建成15年的妃园寝进行大规模的重修——足见她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林姝在档案起居著里发现:“在乾隆二十五年四月十九日,纯皇贵妃薨逝的前两天,乾隆皇帝曾于十七日、十九日专程从圆明园赶回宫里看望她,足见皇帝对这位潜邸女子的宠爱。”

李国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清宫史研究会秘书长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李国荣说:“郎世宁代表了明清以降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所取得成就最著者,这条脉络包括利玛窦、汤若望、郎世宁、蒋友仁等人,在文化、艺术、天文、建筑、医学各领域的佼佼者。而自康熙至嘉庆初年共105年间,郎世宁历经三朝皇帝,在宫廷里生活了51年,他见证并参与了清代最为鼎盛的一段历史,他无疑是中国宫廷绘画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乾隆朝之后,一百年间世界风云剧变,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走向另一条道路。从广州外销油画,到上海“土山湾”画馆,及至清末民初,受新潮思想影响的“海派”与首批走出国门学习油画的李铁夫、徐悲鸿、刘海粟,分别在不同方向上延续着前人的努力。回溯郎世宁时代这一中国油画史的高端起点,可助力我们洞察自十八世纪至现代中国之艺术史血脉。

展览海报

“弘历的世界II”特展公众开放日为10月16日-11月2日,展览期间还将持续推出学术研讨会、视频纪录片、出版物等,为公众与收藏界多维度诠释盛清世界西洋风格宫廷艺术的巅峰成就,以此考察皇权视野下十八世纪的中国与欧洲文明相互学习、融合的精彩历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