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遇,宋画山水三巨作聚首展出

作者:艺术中国时间: 2021-10-22 14:03:18

本影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年10月6日至11月16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北部院区即将进行整修工程前,推出“镇院国宝”重磅特展。我们所熟知的宋画山水三大代表作:范宽(约 950-1032后)《谿山行旅图》、郭熙(约 1023-1087后)《早春图》、李唐(约 1049-1130后)《万壑松风图》再度聚首。上次在“国宝总动员”展览(2011年)中三幅巨作合体展出,已经是十年前的往事了。

根据画上纪年来推算,时代最近的《万壑松风图》创作于1124年,距今已经 897年,《早春图》创作于1072年,距今长达 949年,《谿山行旅图》虽然没有明确纪年,但作品年份距今更已超过千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考量三件国宝的年代久远、绢本质材脆弱,为了加强保护珍贵古物,减少被光线照射的时间,规定每次展览至少必须间隔三年以上,而且展期不能超过 42天。因此,这三件巨制宋画山水的同场相聚,就更值得人们期待。

这三件巨幅立轴,代表了北宋“巨碑式”山水画的典范,通过对自然的静观与体悟,体现出宋人对自然的感受,深深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

宋 范宽《谿山行旅图》

密密点画的笔触,彷彿铺天盖地的雨点。

在渺小旅人和驴队的背后,巧妙地潜藏著范宽的签款。千载以来,始终默默无名,孤寂地向人们诉说著一段谿山行旅的绝妙故事。

宋 郭熙 《早春图》

这幅画描写初春时节,瑞雪刚刚消融,大地逐渐复甦的景象。

替乍暖还寒的初春,留下了一页处处生机的篇章,完美地营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

宋 李唐《万壑松风图》

这件作品虽然也属于巨碑式的构图,但是和《谿山行旅》、《早春图》不同的是,画裡面并没有点景人物或建筑物,也刻意缩小主峰,扩大近景树石的比例,使近景松林和观众的距离拉近。

清人 (原题宋范宽)行旅图 轴 绢本浅设色 纵155.3公分 横74.4公分

本幅与范宽(约950-1032后)《谿山行旅图》相比,结构相同,尺幅较小,中景平台、溪桥处占幅较大,主山气势不及原作恢弘。作品山石浑融,笔墨细緻,据近人研究,或许是王翚(1632-1717)所仿。

此作原为王时敏(1592-1680)收藏,左方裱绫王氏题跋(1671)提到曾收藏范宽画蹟,右侧宋骏业(约活动于1713前)题跋(1696)有王翬临摹范宽作品成缩本一事。

清 唐岱仿范宽山水册 纸本设色 本幅纵63.3公分 横42公分

唐岱(1673-1752后),满洲人,因善画供奉内廷,康熙皇帝(1654-1722)曾颁赠“画状元”。唐岱承继晚明以来正统派的仿古脉络,画艺深受帝王喜爱,有多幅仿宋元古画存世,为清代皇室所认可的仿古画风。

本幅布局类似范宽(约950-1032后)《谿山行旅图》,色彩更加清丽,笔触也比较纤秀,整体风格趋于装饰性,个人特色明显。

传宋郭熙秋山行旅图 轴 绢本浅设色纵119.6公分 横61.3公分

本幅画秋日山景,远方山势绵延曲折,中央以水域区隔两岸,茅舍楼阁错落其间,构景细琐。人物刻划精微,以骑驴、渡江等点出行旅主题。

左下方石间款署“郭熙”,山石、枝干虽可见到郭氏特色,然已无北宋主山堂堂之势,且笔墨自由放逸,气息较近似明代画家。根据画幅右上方印鑑,此作曾被明代云南贵族沐氏家族所收藏。

明 蓝瑛仿李唐 层岩红树册 绢本设色 本幅纵32.4公分横55.7公分

蓝瑛(1585-1664后),浙江钱塘人,为浙派后期画家。本幅选自《仿古册》,全册共十开,分别仿唐、五代、宋、元名家。

此作采用对角线构图,右侧画层岩叠嶂,山石以侧锋斧劈画法为主,著重块面结构,后方远山以色彩淡染,远近景虚实相映。设色清新绚丽,虽各幅标榜仿自诸家笔法,其实已将各法融会,以个人风格贯穿全册。

民国 溥心畲 古道斜阳轴 纸本设色纵95公分 横36公分

溥儒(1896-1963),字心畲,号西山逸士。习画以古人为师,文采及艺术成就深受后人推崇。

本幅描绘秋山涧水,长桥中段处有牧童奋力牵牛过桥,后有文士持杖尾随,画家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山野日常。山石以侧锋皴擦为主,树木枝干尾端勾如蟹爪,虽自题仿李唐(约 1049-1130后)、郭熙(约1023-1087后)两家,然已加入己意,呈现出清雅秀丽的文人画面貌。(本文图片、视频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文字编辑/许柏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