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在质朴无华中——安正中艺术展》即将在京展出

作者:艺术中国时间: 2021-11-04 17:18:18

安正中

安正中1934年生于河南,在镇平县伏牛山麓的关帝庙村度过了童年,后又追随革命,参加了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屡立战功。1958年从部队转业后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宝鸡市群众艺术馆,1987年调到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美术组长期从事基层美术事业的组织辅导和艺术创作。1988年调入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任秘书长,其间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一生奉献于祖国大西北的安正中,为人为艺,有口皆碑。在他的艺术生涯中,看不到做作和炫耀,听不到无奈与怨悔,能看到的都是他对苦难的默默承载,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平和宽容、正直做人、克己奉公和不懈追求,这些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构建了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历史给予了他以生命为终极奋斗的艺术事业,他长期从事美术事业的组织辅导和艺术创作,最终以70岁高龄逝世于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的岗位上,为西北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人们的敬重尊崇和深切怀念。

风景写生之二 30x30cm 1997

名家评论

我之所以用“质朴无华”这四个字来评价安正中的绘画创造,是因为不论他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形式技巧,都具有这一品格,这是由他的人品所决定了的。他的身心从培育他的这块大地和人民那里得到净化、陶冶和启迪的正是那种纯净、真诚的感情以及朴素、深沉的表达方式。我想,用“质朴无华”来评价安正中的作品,也符合他纯朴的性格,他一生之所以闪闪发光,全在他默默无闻的奉献之中。而他的艺术创造之美,也尽在这“质朴无华”的品质之中。

 ——邵大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尽在质朴无华中——安正中的画》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风景写生之五 24x34.5cm 1997

我们有幸参与了安正中先生遗留的艺术笔记和画作的整理工作,这些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和艺术作品帮助我们找到了安正中先生之所以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所敬重尊崇的答案,看到了安正中先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理解了一位艺术大家澹涵高远的风范和胸怀。他经历过失去父母、姐弟和战友的痛苦、经历过战火的洗礼,更享受到改革开放后成功的喜悦,但在他所遗留的笔记中,在他大量的艺术作品中,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做作和炫耀,也听不到一句半点的无奈与怨悔,而能看到的都是他对苦难的默默承载,对生活的无限向往。“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平和宽容、正直做人、克己奉公和不懈追求,这些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构建了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

——李杰民 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 《历史不会忘记》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渭北印象 24x35cm 1986

安正中的中国画创作在表现手法上不全然来自传统,而是汲取了不少油画、版画的因素,他喜欢用细笔重叠,反复勾皴,再略施点染,形成一种朦胧、深远的多层次效果,感觉很厚重,他画河水,有时类似点彩,以冷暖色点线相互叠置,不与墨色相混,显得清爽而透彻。在构图上,他是从生活出发,不套用前人图式,由此而显示出大胆创造的精神。例如回旋的盘山路、被公路切断的纵横阡陌,有些是别人所不取或鲜用的题材与表现方式,他按照自己的观察和审美观点画出来,让人欣赏到一种过去未曾留意的美。从没有路的丛莽中踩出路,生活是如此,艺术创作也是如此。

——李松 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 《故乡的河故乡的路——安正中和他的绘画作品》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冬晨  64㎝×58.5㎝  水墨设色 1991年

读安正中的画就像同他相处一样平和、舒缓、亲切。你看他的小幅油画,一条通向幽深处的曲径、一片春气萌动的白杨、一泽波光粼粼的芦塘;你看他的木刻版画,油墨的、套色的、水印的,有筛洒阳光的浓荫,有战士生活的回忆,有农村生活的纪实,有田野风光的感动。尤其是水印的北国风景,素淡中隐现苍茫,朦胧里暗含幽深。后来他多画水墨,自然带进了黑白版画的意味——满、平、密。满在构图,充实地营构,不苟巧取。平在空间,大块面对比,意象斧斤。密在笔触,满满当当,层次分明。在这满、平、密的版画风味的水墨中,自有他与自然的亲和与感情。他像真诚待人一样对待他所画的一条小路,一棵老树,一片热土,一种意境。他的画没有夸饰、炫耀,很真诚;在对待自然景色的真诚情感中所显现的他的人格的真诚。他的作品其实是他的人格——平凡而不寻常的人格的艺术写照。

——程征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善兼天下》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秦岭山下  88.5㎝×88㎝  水墨设色1989年

通过阅读有关安正中的艺术资料,看到在历年来安正中生前的同行、朋友和学生的回忆纪念和艺术评论文章中,对于他的高尚人品和在基层从事艺术工作以及个人绘画创作的成就等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尚未有学者从上述视角来思考安正中艺术研究的另一种意义。当我们在谈论安正中艺术的时候,其实我们也是在谈论中国当代某些艺术家的成功模式与心态,也是在谈论对于美术史写作机制大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的权力资源与关系网络的问题,甚至也是在谈论中国当代美术之真伪公共性问题。正是在这些多层面、多维度的思考中,属于安正中个人的人品和艺品获得了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指向了一个大时代中的美术史叙事的根本价值和存在意义。

 ——李公明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当代美术史写作机制与叙事文本中的“高尚隐形者”——安正中艺术研究之我见》

夜归  38㎝×33.5㎝  水墨设色 1991年

安正中先生的经历,其实代表一代艺术家的经历。从抗美援朝开始,我们文艺兵在抗美援朝画了很多速写,抗美援朝作为新中国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与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都有很大的关系,就此我们也可以做些研究。安正中作品中反映黄土高原的,反映陕西民间风情的作品,它不同于文人画的品格,但是他有自己的一种追求。当然,像安正中先生这样一代画家,国、油、版、雕无所不能,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这个时代当中,他们是如何融会各个画种,如何处理各个画种艺术语言自身关系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的,包括安正中先生的版画里没有流畅的线条,他把金石的味道融合到版画的艺术语言当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这些都是可以总结、研究的。安正中长期在基层工作,花费很多心血长期收集民间艺术品,这些收藏对美术家的创作有深刻影响。从安正中先生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造型来源于民间美术的语言,从艺术语言本体上来探讨安正中先生的艺术,以及与陕西美术的关系,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关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研究的课题。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2006年 10月 29日在“安正中绘画艺术展”研讨会上的发言》节选

不夜山城 45㎝×50㎝ 套色木刻 1974年

猎  13㎝×13.5㎝ 黑白木刻 1981年

长征38㎝×151㎝ 木版拓印 1974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