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万里”亮相国博 展现长江绚丽长卷

作者:艺术中国时间: 2021-12-23 16:18:00

“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展览现场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千万年来,自然消融的万年冰雪由青藏高原格拉丹东雪山奔腾而下,经巴蜀,过荆楚,行赣皖,穿吴越,茫茫九脉,浩荡东流,千回百转之间形成了这条世界第三大河。长江的涨落荣枯,从来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今天的长江经济带涉及中国11个省市,GDP总量占全国45%,人口占比接近40%,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202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出台。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了“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以国家博物馆藏品为基础,汇集300余套各类材质的长江文化代表性物证,并划分五个单元进行全面展示。

“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展览现场

“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展览现场

第二部分为“文明传承绵延长”。浩浩长江和滔滔黄河,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从神话传说,到文明起源,再到经济重心,长江从未缺席。长江两岸星棋罗布的文化遗产,向人们述说着先民们筚路蓝缕、走向辉煌的文明之旅。

本部分分为“文明起源”“灿若群星”“兼收并蓄”“偏安江南”“重心南移”“誉满天下”和“近代先声”,用文物说话,较为全面的展示了长江文明绵延发展的历史脉络。

“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展览现场

第三部分为“千年文脉润古今”。长江流域钟灵毓秀,地杰人灵,千百年来,涌现无数风流人物,书写无穷传奇篇章。锦绣诗文千古传诵,奇工巧艺竞显其能。书院楼阁光耀千秋,古镇民居留住乡愁。

本部分分为“人文渊薮”和“万里画廊”两个单元,讲述了长江的风流人物、文化艺术、书院书楼、古镇民居以及大自然赋予长江流域独特的自然风景。

第四部分为“黄金水道通九州”。长江历来是中国南方的水运中心,是我国最大的内河运输网。长江干流横贯东西,穿越西南、华中、华东三大地区,支流辐辏秦岭与南岭之间,这些河流纵横交织,干支流通航里程约7.1 万公里,四季通航,构成了巨大的树枝状水网,港埠星罗,物畅其流,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本部分又分为“千里要道”“大江沧桑”“开创新局”三个单元。讲述了长江对整个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旧中国的长江航业沧桑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江航运取得的巨大成就。

“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展览现场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囊括四大特点:

一是该展从“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方面展示长江历史文化以及保护成果。

二是该展是以国家博物馆馆藏为主的原创性展览,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展品多样,较为全面的反映了长江文化的内容。其中如《长江图》《长江万里图》《乾隆十六年南巡各地详图》《滇南盐井图》等多件文物为近年来首次对公众展出。

三是该展继甲骨文文化展、《红楼梦》文化展、孔子文化展、大运河文化展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又一重要尝试。

四是展览内容跨越年代较长,在对展览内容进行仔细思考后,选取了“河流”作为展览的主题,通过不同期河流上主导环境的变化曲线,形成一个从“自然—科技”的有序环境变化。

据悉,本次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南3、南4展厅展出,展期3个月。

重点展品介绍

《长江图》 清 绢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图描绘的是长江中下游段,从江西九江开始,到安徽,再到江苏南京,结束于江苏镇江的长江沿线景致。画卷由小湖口县、彭泽县(今皆属江西省九江市)开端,湖口县地处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由长江和鄱阳湖交汇口而得名,是江西水上的北大门,素有“江湖锁钥,三省通衢”之称。再到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是一座独立的山峰,以奇、险、独、孤而著称,虽海拔只有78米,确是地势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再到东流县(原属安徽省,今已撤县)、安庆府(今安徽省安庆市)。再到宁国府(今安徽省宣城市)、芜湖县(今安徽省芜湖市),在这里长江将市域划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片,青弋江、漳河、水阳江、裕溪河贯穿境内。再到东梁山、西梁山、太平府(今马鞍山市和芜湖市辖境)、采石矶一带。最后描绘到江苏境内江宁镇、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报恩寺、紫金山、浦口、燕子矶,最后结束于金山、银山、甘露寺(皆属今江苏省镇江市境内)。

卷尾落款为“臣钱维城谨绘”,钤钱维城为乾隆十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谥文敏。整卷山水描绘工整细致,用笔细腻,布局疏密有致,是一件反映清中期长江中下游段沿线城市布局规模和水系的重要作品。

玉戈 商 长36.1厘米,宽8.1厘米 1989年盘龙城杨家湾1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蛇纹石,棕黄色,油脂光泽。援前锋为三角形,栏与内交界处有一圆形穿,内作长条形,援上下临近栏处有三组短凸棱,每组两根,栏两端上各有两根凸棱。玉戈是商周时期代表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盘龙城是出土商代早中期玉戈最多的遗址,也是出土最大玉戈的中原文化遗址。

《前赤壁赋册》 明天启四年(1624年) 张瑞图书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赤壁赋》是苏轼文赋中的名篇。苏轼被贬黄州后,曾先后两度夜游黄州赤壁,写下前、后《赤壁赋》和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寄怀古幽思,发胸中块垒。此册全文计十三开册(27页),作于天启四年(1624)夏晋江东湖草堂,时年瑞图五十五岁。

《乾隆南巡图之金山放船至焦山》(第5卷) 清徐扬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由于长江下游江浙地区的重要地位,康熙、乾隆二帝在位期间,都曾分别六次南巡。本卷描绘乾隆皇帝从金山乘船到焦山,一路游览长江胜景的场景。展开画卷,映入眼前的是浩瀚长江,波浪滚滚向东流去,水天一色,一望无际。

《江南名胜图册》 清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共五册。第一册上夹板题签为“江南行宫座落图”,绘乾隆南巡时,驻跸行宫二十四处。第二至五册上夹板题签为“江南名胜图”,主要绘扬州、镇江、常州、苏州等地之胜景。各页上均有图题,除点明所绘名胜外,部分还记有与之相关的地理方位、景色特征、史迹源流以及南巡时间等。鉴藏印为“澄怀撷秀”白文方印。《江南名胜图》册采用传统山水画技法,山石以墨笔勾勒,敷以赭、绿晕染,点苔细密,用笔秀润。花木多以色墨点染,清秀雅致,郁郁葱葱。亭台楼阁以俯瞰式角度呈现,行宫规模、屋舍结构皆刻画精细,具有界画笔意。江南山水之秀,园林之美跃然纸上。

《淮盐场图册》 清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两淮盐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海盐产地,以淮河为界,分为淮南盐场和淮北盐场,素有“两淮盐税甲天下”之说。

纳西文水经 清  长28.6厘米,宽9.1厘米 1963云南永宁金江托甸波罗村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纳西族先民用东巴图画象形文字和哥巴标音文字书写东巴教祭祀、占卜等典籍。这些典籍可分为祈福延寿类、禳鬼消灾类、丧葬超度类、占卜类和杂类。

青铜雁形尊 西汉 高39厘米,长45厘米 巫山出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雁呈卧状,颈较长。满身饰阴刻羽纹。背部有盖,上有一小环,尾部也有一小环。青铜器中的尊本是酒器,这件尊背部的盖不能揭开,不具备容器的实用性,应系学习中原地区的鸟兽尊而作。

《三峡航标船》 武石绘 1962年 纵46.2厘米,横64.7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三峡水流湍急,险滩密布,暗礁丛生,为保证整个峡区放心通航,需要用航标船沿途设航标灯。

《都江堰宝瓶口揽胜》 现代 梁时民绘 纵176厘米,横96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宝瓶口是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关键部位。想让岷江水既能在成都平原被利用,又能加以控制,先人们在岷江中的虎头岩凿开了一个缺口,这就是宝瓶口。江水由此处进入成都平原为人们所利用。由于宝瓶口宽度有限,过量的洪水无法进入,所以基本上“水旱从人”,长期受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