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青春使者弘扬丝路精神:“中外青年艺术家甘肃对话”活动纪实

时间: 2022-09-05 17:34:10

启动仪式现场 摄影:马博瀚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玉芳在启动仪式上讲话  摄影:马博瀚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玉芳表示,希望借由“‘一带一路’百校结好艺术展写生采风——中外青年艺术家甘肃对话”活动,充分发挥甘肃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通道和节点性作用,为中外艺术家搭建彼此交流、沟通、学习的桥梁与平台。

美籍华裔艺术家倪纳纳代表各国艺术家发言  摄影:马博瀚

美籍华裔艺术家倪纳纳(Chichina Yang Ni)代表各国艺术家发言,她表示,参与此次活动的许多国外艺术家是第一次来敦煌,但在此前他们都听说过许多关于这里的传奇故事,艺术家们将以手中的画笔,描绘各自眼中的敦煌之美。

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18位青年艺术家亲访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佛爷庙湾魏晋墓、敦煌-阳关旧址、西千佛洞、敦煌博物馆等地。他们不仅惊叹于莫高窟奇迹般的佛教艺术遗存,历经千年而不朽。驼队、驿站、沙漠和戈壁,也彷佛将昔日丝绸之路上来往熙攘的商贸盛景拉回眼前。中外艺术家们感受并体验着这片土地上富有浓郁历史文化遗存和余韵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各自手中的画笔,将今天敦煌的各种美好形象定格在自己的作品中。

莫高窟景观  摄影:刘鹏飞

 

敦煌月牙泉 摄影:刘鹏飞

Day2  探访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址,敦煌莫高窟融合了古代印度、波斯、阿富汗等地的艺术元素,是丝路精神开放包容的文化象征。8月30日,“中外青年艺术家甘肃对话”写生采风之行的第一站便来到这里。

公元366年,高僧乐僔在敦煌三危山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经过持续千年的营造,莫高窟成为世界上现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佛教石窟艺术群,保留有大量营造于魏晋、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佛造像与经变壁画。由于敦煌所处的河西地区气候干燥,现存莫高窟内的石窟艺术、佛造像和经变壁画基本保存完好。洞窟通常由建筑形制、彩塑和壁画共同构成。正壁一般开坛塑像,窟顶和四壁绘满壁画,梦幻般地展现了佛国世界。

美籍华裔艺术家倪纳纳 摄影:马博瀚

美籍华裔艺术家倪纳纳告诉艺术中国记者:“一直想看石窟艺术,想来莫高窟参观学习前人留下的艺术遗存,包括西北的大沙漠。在来之前,其实对敦煌有许多想象,但是当我站在石窟里,看到千年前那些工匠塑造的佛像的脸,他们在墙壁上留下的每一根线条,包括置身西北,这里的大自然给人的那种苍茫、雄壮的感受,还是远超我的想象,非常震撼。”她还说:“这次同行的艺术家来自许多国家,会让人联想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各国之间在这里也有许多友好往来。当下的世界充满动荡,此刻站在敦煌,真的体会到世界和平,不同国家命运与共的重要性和意义。我想用画笔,表达这份心情,也希望多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中国油画家林金福在写生 摄影:岳锋

中国油画家林金福此次是第二次来敦煌,他告诉艺术中国记者:“第一次来敦煌还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那时我刚从清华美院的雕塑系转到油画系,对绘画也是一知半解,第一次来这里考察采风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感受与前相比大不一样。一来,从事绘画创作已经十余年,经过时间的积淀,对文化、对佛教艺术和知识有了更多积累和体会。再看这些雕塑的时候,每个洞窟、每个朝代留下的壁画,无论从形象、造型还是色彩上,我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它们的分量。莫高窟带给我一种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越认真地去观察一些细节,这种感受便越深刻。”对于同行的国外艺术家,林金福表示,“很好奇他们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包括丝绸之路的感受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也很希望代表中国艺术家,与他们进行更多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巴拿马艺术家黄莎莉在莫高窟前创作 摄影:刘鹏飞

来自巴拿马的艺术家黄莎莉(Sally Huang Wong)在莫高窟的一处牌楼前画了她此行的第一件写生作品,她在分享其创作灵感时说:“这处牌楼属于莫高窟的一处地标性景点,这个场景不像九层塔有那么多人都描绘过,所以选择了这一场景入画。这次的写生采风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与其他国家艺术家互相学习的过程,每位艺术家的艺术感觉和观察视角都不一样,我很期待在艺术上与他们有更深入的交流。”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岳锋和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玉芳在西千佛洞前写生 摄影:刘鹏飞

岳锋进一步补充:“敦煌艺术在当代要继续向前发展,仍然离不开中西文化交融荟萃这样一个核心精神。此次中外艺术家甘肃对话让中外艺术家,特别是富有创造力的青年艺术家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除了在艺术技巧和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上的相融,这也是敦煌艺术的核心精神。”

俄罗斯艺术家佩列佩利钦·安娜斯塔西娅(Perepelitcyna Anastasiia)在阳关景区创作 摄影:刘鹏飞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玉芳在鸣沙山写生 摄影:刘鹏飞

Day3  魏晋墓、阳关旧址写生

8月31日上午,艺术家集体参观佛爷庙湾魏晋墓、阳关博物馆,下午艺术家在敦煌-阳关旧址采风写生。

艺术家参观阳关博物馆 摄影:刘鹏飞

阳关旧址 摄影:刘鹏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8月31日,艺术家一行来到诗人笔下的阳关烽燧旧址采风写生。

据当地人介绍,阳关周边尽管都是戈壁滩和沙漠,绿洲里面的水资源却非常丰富,里面有大大小小类似湖泊一样的水源,这些水源都来自于雪山。在遥远天边戈壁滩的尽头,就是阿尔金山。阿尔金山与祁连山相连,而以当金山为界点分开。古代时期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油画家熊礼斌在阳关旧址前创作 摄影:刘鹏飞

由于阳关周边地势偏高,这里便留下了许多古代的烽燧遗址,周边丰富的烽燧遗址大小有20多个。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油画家熊礼斌便在此留下了一幅描绘阳关烽燧遗址的水彩画。他在采访中说:“我是研究西方油画艺术的,这次来到敦煌,来到荟萃中西艺术元素和影响的瑰宝之地,回到民族文化的深处,触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参观过莫高窟之后,我发现西方的传统绘画和咱们敦煌的壁画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这也印证了中西艺术之间需要交流,文明之间需要互鉴。作为中国艺术家,还是要回到我们传统文化的根脉里去寻觅艺术的营养和启发。就像此刻,我站在阳关古城的烽火台前,仿佛可以看到古代的将士先辈们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固守边陲的景象,令人肃然起敬,我带着一种敬仰的心情希望将它留到我的画面里。”

来自中国香港的年轻艺术家张海童 摄影:马博瀚

来自中国香港的年轻艺术家张海童说:“这次来敦煌,深刻感受到在古代,敦煌作为我们国家对外商贸和文化的集散中心,所承载的中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重要使命。它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人,通过往来的客群和文化的交流碰撞,产生出如此璀璨的文化,比如莫高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今天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也正在做与前人相似的事情,我们也在寻求与世界的对话,期待了解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地域的文化,当然,我们也期待世界了解中国。这次的对话活动,对我的艺术和思想有很大触动,我也希望未来能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将中国的艺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传播向世界。”

Day4  西千佛洞采风、交流分享

9月1日上午,中外艺术家集体参观了敦煌博物馆、西千佛洞。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处,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它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这里也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艺术家参观敦煌博物馆 摄影:刘鹏飞

中外艺术家参观西千佛洞 摄影:刘鹏飞

艺术家在党河岸边写生 摄影:刘鹏飞

9月1日下午,艺术家在西千佛洞景区和党河沿岸写生创作。傍晚时分,中外艺术家在西千佛洞前举行了写生活动交流分享会。艺术家们带着近几天的写生创作,分享了他们的感想和体会。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教育系主任白建涛在鸣沙山写生 摄影:刘鹏飞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绘画系副主任李敦在莫高窟前写生 摄影:刘鹏飞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绘画系副主任李敦在写生活动交流分享会上说:“此次活动,能与这么多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年轻艺术家一起,共同领略敦煌的文化,对我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提升交流的机会。敦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甘肃的名片,也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在此次写生采风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家与外国艺术家一道,互相交流探讨,彼此分享对各国艺术的认知,同时把自己对敦煌的感受诉诸于画面,使我们得以看到如此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今天在西千佛洞,我运用水彩技法和水彩画的绘画语言,希望表现西千佛洞漫长历史带给我的感受,通过艺术语言表达我对它的一种审美体会。”

韩国籍艺术家安钟赫在党河岸边写生 摄影:刘鹏飞

日本艺术家山仲可文在阳关景区写生 摄影:岳锋

 中国艺术家骆骁在写生

 

中国艺术家骆骁在莫高窟九层塔前写生 摄影:刘鹏飞

现就读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与建筑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研究生的青年艺术家骆骁说:“西方艺术在第一时间通常会给人带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西方的油画艺术也常常被归在艺术科学的范畴里,对所要描绘的对象态度非常严谨,讲究空间、结构、光影等,我们中国的艺术则更多有一种写意的精神在里边,但什么是意?以敦煌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来讲,它更强调线条或寥寥数笔后所营造出的一种韵味。它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哲学以及中国人的思想。从乌克兰留学回来之后,重新看待敦煌艺术,加深了我对中国艺术这一层的体会。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当时出国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此次活动得以邀请这么多外国留学生和艺术家前来,了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这为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中外青年艺术家、学者之间相互学习、彼此理解搭建了一座美好的友谊之桥。”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玉芳在写生活动交流分享会上讲话 摄影:刘鹏飞

中外艺术家交流 摄影:刘鹏飞

中外艺术家在莫高窟景区合影

中外艺术家在敦煌阳关旧址合影 摄影:马博瀚

“‘一带一路’百校结好艺术展写生采风——中外青年艺术家甘肃对话”活动旨在通过艺术的语言,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走进敦煌,透过艺术家的眼光和视角,捕捉和表现敦煌积淀千年的艺术之美。艺术家们在 5天的采风之旅中,深度感知、记录、描绘敦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亲述他们对敦煌文化的感知体会,对标同一时期艺术家所在国文明、艺术发展的共性和个性;以艺术这一全人类共通的语言交流,实现中外艺术家的沟通和对话,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借由艺术作品,展现中国开放、包容、和谐的国家文化形象,以文化交流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深化对外宣传,提升敦煌艺术和旅游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台馨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