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名寄语2022级新生:做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人

时间: 2022-09-17 10:46:54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2022年新生入学典礼上致辞

文明总在迂回往复中不断演历、发生,东西方历史上,都曾经有过许多次的“文艺复兴”。关于西方,可以参见潘诺夫斯基的《西方艺术中的文艺复兴与历次复兴》,我这里不多谈。中国历史上,学术和艺术从来都是在“与古为徒”中“与古为新”,汉代的古文经学、唐代的古文运动、宋代开始的金石学、宋元之际赵孟頫的尚古之风以及清代的考据训诂之学,可以说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次文艺复兴。所以20世纪初,当蒋方震游历欧洲,寻找到“文艺复兴”作为救国之曙光时,文艺复兴于他并非单纯的舶来品。这就是为什么梁启超为蒋氏《欧洲文艺复兴史》作序,竟会写出洋洋十数万言的雄文,阐述中国学术“以复古为解放”之路径(在文中梁任公写道:“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由于这篇序言的字数与原书相当,只好独立成书,即著名的《清代学术概论》,反过来请蒋方震作序。


中国美院自创始之初就秉承文艺复兴之志向。1928年,林风眠校长明确提出:“从倡导艺术运动入手,把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建筑”。通过我校最早的学刊《亚波罗》,我们可以感受到第一代国美人文艺复兴的情怀。

“文艺复兴人”即是“通人”。“通者,达也”,通人就是不囿于某个专业领域而达乎超越性的人。在这里,我举两个例子,都是你们非常熟悉的艺术家。第一位是米开朗基罗,在瓦尔特·佩特撰写的《文艺复兴》一书中,关于他的那个章节写的是他的诗歌。的确,除了雕塑家、画家之外,米开朗基罗还是建筑家和诗人,他的许多雕塑作品都应该与他的诗歌放到一起来理解。在一首著名的十四行诗中,他写道:

伟大艺术家的每一个意象

都蕴藏在粗糙大理石的核心,

只有为美之理念服务的双手

才能把这伟大的意象索求。

同学们都画过石膏像“小卫”,你们应该也知道他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重要支持者朱里诺·美第奇。我在这里要提醒的是美第奇座像与《晨、昏、昼、夜》的关系。他与兄长洛伦佐·美第奇跟《晨》《昏》《昼》《夜》处在同一空间,确切地说,它们与整个建筑共同构成了一个象征的整体。这是雕塑史上最伟大的史诗之作,米开朗基罗用最物质性的雕塑探究最精神性的主题,他的诗歌清晰地表达了这一想法——这四尊塑像创造出四种关于时间的意象,用以表达四种不同的忧郁。

《蒙娜丽莎》局部

达·芬奇有婴孩般的天真与好奇,有画家的敏感和技艺,同时又有学究气的诚恳和严谨,最重要的,他还有一种神秘的直觉、神圣的冷漠。他研究空气透视的时候,其实是在研究色彩和光学;他画风景和垒垒岩石的时候,同时也在研究地质学;他用数百张素描分析水的运动、山洪与火山的原理,是因为他感受到了世界那种陌生的敌意。五百年后,诗人里尔克也感同身受,他说:“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在《论山水》中,里尔克写道:

同学们,中国美院的诸位先师,无论是“传统出新”的潘天寿、黄宾虹、傅抱石,还是“东西调和”的林风眠、吴大羽、林文铮,都是艺理兼备、艺文贯通。只需看一下《亚波罗》学刊的目录,就知道我们的前辈们是如何在艺术和学问之间、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广纳博收,在美术、建筑、文学、音乐、戏剧之间自由穿越。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美院所奉行的艺术从来都是“大艺术”,因此,学院才始终保持着宽广的文化视野、丰厚的人文土壤、多元的艺术生态。因此,这里才出现了如此多的“跨界”精英——仅以雕塑专业为例,就有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创始人李金发,以及我们更为熟悉的革命诗人艾青。

艾青(1910-1996)

在朝向“通人”的途中,如果我们足够幸运,或许可以感知到“通”的另一重意蕴——既不是跨界贯通,亦非文化融通,而是“通达”与“变通”。宋儒相信,天理散于万物,通过万物回到自身,所以格物能致知,所以理事能相应,这里导出的是中国人“一以贯之”的知行之道。太史公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由史通易”的达道与大道。《周易·系辞传》的“往来不穷谓之通”“推而行之谓之通”,都是在讲世界的无穷变幻以及变通之道,所谓“变则通,通则久”,此处蕴含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创新之道。

“通人”之“通”是一种本质的通达。我们倡导“以乡土为学院”,是为了通达世事民心;我们强调“穷源竟流”,是为了通达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们坚持“全球本土双轮驱动、人文科技双向会通”,是为了通达未来艺术之新开端;我们打造“无墙的学院”,是为了让国美的事业四通八达。

中国美术学院2022年新生入学典礼现场

在这个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里,一方面,信息无限累计,算力无穷增长,渠道无比便捷;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自动化技术导致感受力贫困,消费主义使生活日渐套路,社交媒体/自媒体使自我越来越浅薄空洞。在学校里,我们教的越多,学的越少,学的越多,想的越少;在网络上,我们点击的越多,记住的越少,浏览越多,感动越少。其实,知识爆炸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许多个世纪之前,人类知识就已超出了个体的学习范围,学海无涯,几代人皓首穷经都远远无法穷尽。所以我所说的“通人”并不是十九世纪那类百科全书式的人,甚至不只是达·芬奇时代那种超越专业界限的人。我认为,今天的文艺复兴人应该是与人工智能水乳交融的全新主体,具有与人工智能一起进化的胆略与能力。这几年,我一直强调有两种AI,一种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另一种是Artistic Intelligence,艺术智性。这个全新的数码主体将在与两个AI的缠斗、耦合中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一种能够驾驭算法甚至反超算法的“人+AI”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主体将在远超自然人的尺度上学习和创造,在未来漫长岁月中激活人类所有的文明基因,从而形成一种超越尺度的“通”与“变”,在永劫回归的Renaissance中重塑二十一世纪的“天人之际”。

中国美术学院2022年新生入学典礼现场

同学们,在我的理解中,新时代的文艺复兴人是这样一种人——他/她的视野贯通古今中外,因而具有深刻的判断力与理解力;他/她在数据海洋中保持鲜活的感受力,因而具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洞察力;他/她跳出专业藩篱直面问题领域,因而具有跨界整合知识与技术的行动力。更重要的是,他/她拥有旺盛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创造欲,以及最本质的——一种超越性。正是这种超越性,使他/她可能跳脱出学科专业的内卷、消费主义的沉沦以及日常生活的内耗,在艺术的劳作操持中通达精神的自主、生命的自由;正是这种超越性,使他/她可能在数字化生存的元宇宙中,在混合现实的未来场景中,重新做到“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以上是我最近的思考,与大家共勉。祝大家在国美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2022年9月16日

于之江水岸

(本文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2022年新生入学典礼上的讲话,由中国美术学院授权发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