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从中山到珠三角水域的记忆考古

时间: 2022-10-14 15:30:56

“ 艺术家们通过驻地,再借助各自的生命体验和不同的媒介表达,对河流展开了开放性的想象。这其中既有具像化的个体精神,又充满了彼此的回应与灵动。这种文化互嵌的作品表达,将珠三角的复杂性充分展现了出来,共同构成了中山乃至珠三角区域当代研究的一部分。“

——策展人 肖剑

从中山延展至整个珠三角区域,洄游象征着关于生命、关于文明的独特运动,在当地的地理空间环境中暗含了更多关于情感、归属、身份、命运、流动与秩序的哲理思考。

“ 河流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沿着河流而产生的历史、工业、文化以及人的痕迹是其流动的意义。“

——策展人 陈东

9位参展艺术家分别是姚明峰、易连、于童、彭文彪、一米、胡镇超、曹澍、王叶子、谢文蒂。他们的调研范围从中山延展至整个珠三角,借助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媒介展开了关于河流的开放性想象:既是将河流的流动性定格,同时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生生不息的书写。

《并置1/4》姚明峰,数字微喷输出,2022

在作品《并置1/4》中,姚明峰将颜色及数字信息从图像中抽离, 按其像素分布的机制排列, 与去色的图像重组并置。这一过程重构了图像与颜色的语境, 揭示了数字时代下当地景观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时,两组摄影都以四分之一的构图和比例,呈现了一种对立以及不稳定的关系。

姚明峰之前的部分作品是有关数字图像的,思考在当代如何去理解和解读数字图像。图像总能给人们传递出一种非真实的景观。他想将数字图像里面的“数字部分”,通过技术的手段将其剔除,所以在作品中呈现的是黑白的图像与分离颜色的一种并置——就像疍家人的生存状态,随着环境的变迁会逐渐消逝,作品试图以一种抽离图像的方式暗示。

《参照系60s》姚明峰,装置,2022

《参照系60s》呈现了相关河流水质,地理位置以及沿岸生态等信息。以图像、影像和现成品相结合的形式构建了一种开放和抽象的参照系统,试图探讨传统生态在当下如何被分解与重新建构。

驻地期间作品和当地发生关系更紧密一些,所拍摄的图像,观察的事物和当地语境发生直接的关系。这次驻地,虽然从疍家人特定的身份入手,但最终的作品里这种身份、特征都会转换为一种元素而存在,没有一种特定的导向,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呈现。

《水上怪谈》彭文彪&一米,多屏录像  遮阳网、蚬壳、沙、木块、竹子,中山、广州莲花山、佛山三水,2022

彭文彪和一米是卤味高清频道的成员。他们受到粤语和珠三角流行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诙谐幽默的同时又不失对时代症结的锐利观察。彭文彪和一米擅于将从人类社会中通过田野调查法搜集回来的素材以录像、插画、文本等形式不断精炼、重构,转化为一种全新的视觉档案,并使其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水上怪谈》把大家带入疍民在岸上歇脚的角落,听毛人水怪的流言在一个疍民身上发生的寓言故事。无论愿不愿意,只要大部分人相信它的存在,你就可以把自己的企图心藏在里面。作品以沉浸式的体验力图打破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将纯粹的个人经验塑造成特定时空内可以被共享的集体经验。

彭文彪说:“我更对海的情感会更强烈些,虽不是渔民,但看到海的时间挺多,走一段路就能看到海了。海水是黄的,脏兮兮,也没有那么美好,但是它会有种生猛在,渔民和做船的人都会有一种生猛劲在里面。海的视觉性更开阔,河流的积累更丰富。”他说现在喜欢河流更多些:在海里面,你要敬畏它;河流的江湖气更重。

集体是个假象,个体却是真实的,每个个体都会特别真实,但是个体的命运又有一种集体性的表现在里面。疍家人有他们自己的信仰系统,虽然现在已经说不出自身所谓的神话信仰系统了。关于流传在民间关于水上的传说,水上人他们一般都不相信,似乎因为常年与大海和河流打交道,所以对水并没有那么多的猜疑。

建国初的一个始于陆上的传说“毛人水怪”广泛流传,正是某种 “不可捉摸“性让很多人对疍家或毛人水怪的想象成为了人们放肆欲望的温床,人性的遮羞布。疍民大部分都是很平凡的故事,只是相对于陆地上的生活经验来说比较不一样而已。水上人他们大都很朴实,不善言辞。他们更习惯于与水中的未知共存,说白就是不会把神秘的东西当回事,而专注于自己生活本身。

他们的作品用寓言的方式融合了各种想象和幽默。他们泛着舟来布展,作品摆在带有腥味的沙蚬壳的歇脚地,以及写实性的影像来虚构水上人的传说——在记忆与现实之间,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这种现“造”寓言的作品本身就是令人感到幽默的幽默,亦是我们的恐惧与欲望。这个鲜为人知的群体在不断的移动与文化的碰撞中,也许还未曾得到认同便已经快要消失在寓言中了。

 

《追光》易连,收藏级艺术微喷 160*120cm,中山,2022

在《追光》这组作品中,艺术家易连用舞台的追光灯照亮一片厂房的屋顶。这些厂房有的已经破败闲置,有的还在生产,它们都是中国早期制造业遗留下来的建筑。当在高处观望的时候,就像在看一个已经布景几十年的舞台,有不同的角色在此轮番上演。

当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建筑的时候,获得了那种很不一样的视角和感受,因为我们都不是里面的一份子,只是像俯瞰一样的角度看个大概,或者观者跟它的关系也只是一种这样的关系——有一种对抗性——永远跟它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只能通过一些非常简单的,或者说概括性的方式去接近。我们跟这些建筑本身的关系,到底是是一种什么关系?

《出口》易连,单屏影像有声,佛山顺德,2022

易连集中在建筑空间和人的记忆这样的关系上来做的。这些建筑跟河流的关系很依赖于河道的一个交通运输的功能,大部分驻地走的这些建筑都是在河道边上,河道对它来说是起到输入输出这样便捷的作用,也成为了一个《出口》。

《四亿年前是海洋,四亿年后是沙漠》,曹澍 ,20×16×11.5 cm,2021

曹澍这件作品,利用影像装置为身体提供了超越现实限制的知觉体验,并试图通过这一感知重审我们对自然、历史的认识,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勾勒出了另一种自然。

《万家灯火》胡镇超,灯光装置,2022

不同地域和工作环境造就斗笠造型的差异,珠三角河域海域的渔民戴佩的就是画面中的斗笠,俗称疍家帽。艺术家记忆里的外婆总是戴着这样的帽子出去劳作,但也就只有劳作时佩戴。有趣的是,在很多劳动工具已经改变甚至消失的今天,这样的疍家帽依然还能在河边看到。这件作品设法保留了竹子的机理,让斗笠看起来就像是化石标本,与我们的“考古”相呼应。交错的竹编线条中形成了一条条“小鱼”,艺术家通过添加色块强调了这一点以形成“鱼群。因为帽子是圆的,这群小鱼会不断地“洄游”,生生不息。

展览时间

2022.9.20-2023.2.28 

展览地点

中山华侨城

格子空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