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北京城知识考古学——王明贤艺术研究展”展出

作者:艺术中国时间: 2021-09-29 14:12:49

“曲径通幽处:北京城市记忆知识考古学——王明贤艺术研究展”于2021年9月25日,在北京前门东区西打磨厂街220号举办。本次展览是“打磨场城市发现2021”系列活动第二季,由“打磨场”主办,北京四合苑画廊(志达文化传媒)艺术空间承办,张海潮担任策展人,共展出当代艺术家、建筑与艺术史学者王明贤的艺术作品60件,从知识考古学的视觉呈现了王明贤对北京城市建筑发展的独特思考,全方位地展示了王明贤当代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创作理念。

艺术家王明贤致辞

展览使用的打磨场220号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担任修缮设计。建筑师考虑的是旧城再生与延续传统文脉的问题,初衷就是为了让此地成为北京前卫团队举办轻松创意活动的聚集地,为前门东区甚至整个城市注入新活力。王明贤艺术研究展正是通过当代艺术推动老北京胡同传统的赓续,同时营造出吸引众多观众参与、体验的新人文艺术环境。

第一部分“消逝的老北京城”

王明贤《失踪的老北京城——北京城门》布面油画 130x90cm 2016

王明贤《风景忆当年——大高玄殿与牌楼》布面油画 140x110cm 2016

第二单元 山水建筑

在胡同长长的围墙上,以三幅160×80cm的抽象山水油画为引子,展开了对北京城市记忆知识考古学的展示。此外,墙上还展示了一系列圆形山水油画,好似胡同墙上开了圆形窗户,令观者仿佛觉得古代文人画在移步景异的欣赏中幻化成窗外的山水。

王明贤笔下的经典山水与现代建筑

画家王明贤小时候

第三单元 60年来出版物图片文献

文献资料既是北京城市的记忆也是艺术家本人六十多年的私人记忆,艺术家六十多年的时光中,小可至身边小景的记录、儿时的积木、大可达对时代的回应、出版的刊物等都融合在展览之中。福柯认为档案是那些可能被说出的东西的规律,而陈述一定要与某一对象的范围发生关系,为每一个可能的主体保留一个确定的位置。所以这部分文献并没有集中展示,而是被穿插于展览的某些特定部位。王明贤对北京最早的记忆是从1958年开始的,63年前,北京的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画册发表了王明贤三岁时的画作,开始了艺术家幼年时对北京的向往和记忆。后来的研究资料有的被出版成册摆放在展厅,有的被编辑成8号字体密密麻麻地打印出来,让观者既有肉眼可见的感受,又有看不清、隐约幽深的朦胧感。这些文献既包含着画家对艺术史、建筑史的研究成果,也有对时代变革的积极回应,更夹杂着创作审美的转变与探索。

王明贤《王蒙山水+CCTV 》布面油画 105×80cm 2020

王明贤与众专家学者合影

来自于各界的专家学者们济济一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北京设计协会会长宋蔚祖、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榕、主办方打磨场城市文化创意社区联合创始人张彦及王明贤本人在开幕式上致辞,共同回顾并见证王明贤的艺术历程。

【打磨场】

坐落在前门东区西打磨厂街西段的“打磨场”是一个艺术、建筑、科技各领域跨界整合,合作实践“老胡同·新生活“的城市样本。基于对南城建筑历史风貌和城市肌理的考察,由前门东区旧城保护与更新联合推动平台牵头,委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朱小地对项目建筑群落更新修缮进行总体规划,并邀请了BIAD,KKAA,MAD,MVRDV,都市实践,如恩设计,非常建筑等7家国内外知名建筑机构,为每个独立院落单元设计了具体的建筑修缮方案。完成修缮的打磨场项目由七座具有浓郁北京南城历史风貌的院落和一座近代历史单体建筑组成,定位为老胡同里的新生活方式孵化平台。

2017年建设完成后,项目总体运营方天安空间设立“打磨场”品牌,结合国际化、市场化运营方式,以创意、文化、科技、艺术、环保等专业知识与跨界合作项目经验,在引入各类优质资源品牌入驻的同时结合自身文化企业平台优势,积极举办各类跨界文化活动,打造艺术与科技、创意与产业碰撞的生发之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