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实——90后女性艺术家群展在金杜艺术中心开幕

作者:付朗时间: 2021-10-28 00:03:59

在今天看来,90后艺术群体已经是在崛起中成长的非常重要的艺术群体。他们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和艺术理念不同于上一代人,他们的艺术表达和创作方法都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可贵的独立性。90后艺术家的艺术审美趣味呈国际化趋势,有开阔的眼界和敏捷的思路,知识层面亦非常丰富,语言精确,思考也有力度,且创作心态上还带有一种游戏精神。当然,他们的才华也体现在个人的纯粹性上,以及对待艺术执着的态度,不断突破自己的勇气。

展览名为《秋实》,策展人曹紫恬认为用这样一个非常朴素的名字概括五位年轻的当代女性艺术家的群展非常合适,她们作品中的自我身份界定、对真实边界的思考、诗意且又孤独浪漫的独白,以及质疑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质性,在这个深秋的时间中,很从容的展现出来。

王浔作品的母题是她自己认为的“诗意且无能的人”。她的自我解读是“当代社会展示出了一种最伟大的景象,即人不应孤单地活着。它向我们许诺团聚,只是我们依然无法梦到天堂,因为团聚的联结向我们要求着劳动分工。于是人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人不应并且不能孤独地活着,不然他就会丢失指称其为某人的社会性的锚,且再无任何发生行动的可能。”

谢玄玄的作品多与被激活的童年记忆相关,如民间游戏、希腊神话、童话故事所关联,混杂的元素诙谐地描绘日常奇观,追问事物的生涩性,构造出一个温暖、浪漫又充满童趣幻想的世界。谢玄玄作品画面看似色彩鲜艳又天马行空,但其实她控制画面的能力非常强,运用色彩的能力也非比寻常,把各种看似突兀的事物叠加在一个画面中,颜色又都使用纯色,最后画面出现的效果非常奇特,但是内在结构又是有序的,由此可见谢玄玄驾驭绘画的心理素质非常强大。

 对于谢玄玄来说,日常与记忆都是她想言说的一部分,画面中每个时刻,都连接着过去的虚拟与不断延续的现在。《今天吃什么》系列采用诙谐的自问自答的形式互动展现,谢玄玄说,在疫情期间这是每天必须所要提出的一问。看似不经意的提问,其实是对今天普遍的物质性的追问。谢玄玄作品在寓言与经典中,在琐碎、片段、繁复中寻找着次序感将现实奇观化。作品《望星星望月亮》就是一件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体现了观看与被观看的角度的转换,从一个天真孩童的视角去看人生的终极现象。

此后杨蝉翼开始将丝网印刷的汉字、英文、符号、代码、和数字“0”和“1”切割后重新编排组合,以一定的进制转化为逻辑,层层叠叠,由内向外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全新的视觉图像。作品中的最初的文字信息来源于作者近些年来个人经历的梳理、以及对这件作品的创作意图的梳理。然后把这些文字通过程序编码转化成16进制、10进制、2进制的符码。从而让作品的文字的可读性被消解,文字背后的情感被单纯的0和1符码解构。作品的影像部分利用AE和TD等软件的生成技术,生成特定的光线变化和符号,使之与作品更完美的结合。

杨蝉翼说,它描述了信息时代算法的有穷性,存储了我因思考产生的热量。同时,杨蝉翼也认为“思考也会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热量。” 所以她借科幻小说家特德姜的话:“得以存在便是一个奇迹,能够思考就是一件乐事。我觉得我有权告诉你这一点,因为在刻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就是这样想的。” 

艺术家参观金杜律师事务所(从左至右)金杜律师事务所杜慧力、策展人曹紫恬、艺术总监郭小力、艺术家潘宝会、闫冰、曲克杰、杨少斌 

她们客观而真实的表达自己,她们用全新的图像来反观对数字时代的印象。从个人角度出发,探讨身份、情感、物质与社会之间的关联。通过真实与虚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转换进行创作,并不断拓展材料的运用空间。   

数字时代是不是所有记忆都是模糊的、被隔离的、被覆盖的?怎么观看当下的世界?全球数字化、大数据背景,虚拟世界和数字成为一个巨大的时代景观,无法描绘概况,五位九零后女性艺术家试图从个人化视角出发,探讨虚拟与真实的边界。(文/金杜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郭小力;主办方供图)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