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向叙事 为共情而生——访旅美艺术家朱原

作者:付朗时间: 2021-10-25 21:08:26

记者:听说有人对“向死而生”这样的标题提出疑虑?

是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有力量的主题。海德格尔认为,把死看做最本已的可能性才能领会生的意义。革命先辈在民族苦难中挣扎探索的年代里,笼罩整个国家的畏死的情绪,不正是那个从沉沦中超脱出来的条件么,我们和自由不正是借先烈的手得以展开的么。所以我想还是从先辈们未曾设想的未来中抽身,再回到他们那个“向死而生”的当下。

记者:你只用七块大的画板,如何把30多年的历史变迁做了陈述?

朱原:绘画最原始的功能是记录,在国内关于历史题材的绘画大多以叙事性历史绘画为主。宣传教育功能更大。 我个人觉得虽然叙事历史和人物各有其趣,但对传达情感意志上,有些过度形象化和模版化,宣传的意图和功能远大于表达情绪内容本身。 我想要集中在表达集体挣扎、集体求生上,不突出特定场景和人物,要表现一种更宏观的情感涌动。所以我在选择创作元素时,尽可能去除特殊时代的特殊符号,选用更母题的原始原型做为表达元素,把内容着重表现在整体人性、民族性的挣扎奋起。虽然作品是那段历史的意向叙事,但是叙述出的情绪是人类共情的,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希望应当以人类情感相通的特性,和观众来共感那个时代的精神,再续一个时代的“生”的精神。

创作中我不断提出疑问:在有志青年积极地去推动历史的车轮时,几千年来民族所形成的固化,又拦住了什么?我们总在炫耀历史的悠长,而这种悠长是否本身就是一种冥顽?如何去表达?这让我在创作中体会到辛苦和艰难。

记者:展出的环境和创造的氛围和你表达的主题也很贴切

朱原(笑):找这个场地实在是太意外了。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展出的确是门学问,我觉得,我的这次作品放在装修精致的展厅,内容和环境会产生错位感。正当我犯愁时,一个朋友说1933场房1号楼的中心区适合你的画风,于是匆匆赶去,立刻决定就是这里。在那里见到世集文旅的负责人,知道他们做的项目也是面对年轻人对历史、文化、艺术传播的内容,我们一拍即合。(图文由艺术家提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