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贝娜·希米德”个展登陆UCCA,多维绘画展示非裔之声
卢贝娜·希米德肖像_摄影_Magda_Stawarska_Hollybush Gardens
卢贝娜·希米德1954年出生于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现生活和工作于英国普雷斯顿。她是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曾获得2017年透纳奖,2023年玛丽亚·拉斯尼格艺术家奖等众多奖项。希米德曾在英国和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其中重要的个展包括:“卢贝娜·希米德”(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2021);“聚光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伦敦,2019)等。希米德的作品被伦敦泰特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瑞士洛桑州立美术馆、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英国艺术委员会、英国政府艺术收藏、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美国普罗维登斯罗德岛设计学院等多个博物馆和公共收藏所收藏。
在旧故事的回声中讲述新的故事
对卢贝娜·希米德来说,每一段的人生经历都滋养了她的创作,她曾说,自己在旧故事的回声中讲述新的故事。她的灵感从遥远的非洲大陆乘着海洋的波涛迁徙到欧洲,同时,早年间戏剧舞台设计的学习经历也影响了她对丰富戏剧元素的偏好。本次展览入口处的两组醒目的作品《时髦的婚姻》和《金钱的命名》,最能彰显希米德的戏剧背景。艺术家以人形立牌的形式为载体进行绘画创作,这些人形立牌的最初灵感源于伦敦餐馆街边的宣传立牌,它们有时作为独立的画作呈现,有时作为大型装置作品成组出现。人形立牌的采用打破了传统架上绘画被平面局限的状态,通过人形立牌的相对关系,能够再造立体化的作品,从而营造出沉浸式的空间,邀请观众也加入“剧中人”的行列。
“卢贝娜·希米德”展览现场,时髦的婚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摄影:孙诗。
对希米德来说,“旧故事”有时是一幅两个世纪以前的画。《时髦的婚姻》创作灵感源自18世纪讽刺画家威廉•霍加斯的同名作品。原作描绘一对因名利而联姻的夫妻在婚后双双出轨、最后悲惨离世的虚构故事,揭露并讽刺当年英国上流社会的功利主义风气。
霍加斯的画面构图及其背后的警世意味被希米德巧妙挪用,而场景则从18世纪切换到了1980年代的英国,原作中的两位主要角色——伯爵夫人和她的情人,被希米德置换成了当时的重要政治角色,两人并排斜靠在装置右侧,象征同盟关系的缔造和相关理念对少数群体带来的影响。在装置左侧,原作中的歌手变成了艺术评论家,吹笛手成了艺术经销商,坐在栅栏上的蓝衣绅士则代表了一位负责资助拨款的政府官员,正在决定哪个群体更值得被资助。原作中的两位被白人贵族视而不见的黑人奴仆,此时分别位于装置的正中心和右前端,一位身着绘有海洋图案的连衣裙,象征着崛起的黑人女性艺术家;另一位侧坐在贴满旅行标识的行李箱上,脚边放着一叠书,是一位具有诸多阅读和人生体验的旅行者。真人大小的人形立牌,共同构成了对艺术界中不平等、不均衡的局面,展现希米德对当时政治和艺术环境中的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批判。
“卢贝娜·希米德”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摄影:孙诗。
《金钱的命名》与《时髦的婚姻》相对“站立”,仿佛是迎接展览观众的入口,也在展览的开端表明了希米德对非裔群体由衷的关怀。他们宛若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以色彩斑斓的衣着和姿态彰显着强烈的存在感,并通过不同情境中的“表演”来回应非裔族群所面临的社会政治议题,与彼此展开对话。
对希米德来说,“旧故事”有时是个人的生活经验。希米德常常在搜集来的日常用品上进行绘画创作,她时而选择随处可见的家具,如门或者抽屉;时而选择一些象征着流通和迁徙的特殊物件,像是“宴席车”系列中带有极强戏剧道具意味的木制手推车。
《难以下咽:兰卡斯特晚宴服务》(2007),“卢贝娜·希米德”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摄影:孙诗。
《宴席车》,“卢贝娜·希米德”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摄影:孙诗。
对希米德来说,“旧故事”有时是曾经使用过的工具。“宴席车”系列是卢贝娜•希米德和苏珊•沃尔什的共同创作,她们将被丟弃的木制家具改造成了形态各异的拖车,并在表面画上蜘蛛、蛇和蝎子等外来物种,象征19和20世纪全球化贸易给英国本土文化的冲击。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新奇多样的商品漂洋过海,再由拖车运送到各个城镇,迅速地扩大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构建起后殖民时代的全球经济格局。在背井离乡时,迁徙的人们通常只能携带极少的行李,将所有对过去身份的记忆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这简陋而狭小的空间中。这组作品像是艺术家留给观众的一个思考题:当你不得不迁徙时,你选择带走的会是什么?
无论是一幅古老的画,还是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也无论是生活经验,或是历史事件,希米德擅长在“旧故事”的回声中讲述新的故事,并让观众也能在其中获得新的体会。
联觉的启发
希米德的作品总能让观众觉得耳目一新,在她的艺术世界里,视觉可以与听觉互相阐释,诗歌也可以与绘画并驾齐驱。
卢贝娜·希米德,《哈瓦那夜校(B计划)》,1999,布面丙烯,122 × 244 cm。©卢贝娜·希米德。图片由艺术家、伦敦Hollybush Gardens画廊和纽约格林·纳夫塔利画廊提供,摄影:安迪·基特
《哈瓦那夜校(B计划)》标题中的哈瓦那是古巴首都,作为黑人文化和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哈瓦那给加勒比地区的非裔族群带来了意识觉醒和自我启蒙。夜校是非正式学习的场所,既是对殖民教育体制的挑战,也是对既有文化体系的重新审视和构建。
卢贝娜·希米德,《我们全部的食物供给(B计划)》,1999,展览现场摄影:张渤婉
希米德在同一件作品中将文学创作和色彩明快的简洁绘画组合在一起,使不同艺术类别同台“登场”,并在其间建立似有若无的关联性。除了文学与绘画的互文外,同系列作品的形式也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当观众逐个观看和阅读这系列的作品,读懂了希米德创作意图,会获得在欣赏一幅画之外的乐趣,那便是来自不同感知系统共同作用的独特体验,艺术家以颇具诗意的方式,表达对自然万物与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
《蓝色网格测试》(2020),装置作品,“卢贝娜·希米德”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摄影:孙诗。
希米德的创作尝试不仅仅存在于画布、现成物和人形立牌之上,她也进行独具个人特色的多媒体艺术探索,她曾与声音艺术家玛格达•斯塔瓦斯卡在《减少花在把握上的时间》、《旧船,新钱》、《金钱的命名》等多件作品中展开视觉和声音的合作。两人在《蓝色网格测试》中,进一步探索了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关联与交织。希米德以琼妮•米歇尔的流行歌曲《蓝色》为灵感,将64种来自世界各地的蓝色图案连接成一幅细长的画卷,斯塔瓦斯卡则将希米德用英语、法语和弗拉芒语(后两者为作品首次展出地布鲁塞尔的通用语言)朗读的一系列描述蓝色的词组编排成富有诗意的音景。图案和声音的节奏分别回应了歌曲的韵律,以图案“看”音乐,以声音“听”颜色,为观众带来媒介各异、又相互衬托的多重感官体验。
在本次展览中,这组作品呈现在在一个房间里,观众步入其中时,首先被浑厚优雅的女性朗读者的声音触动,随后,留意到在同一水平线上放置的丰富多彩的蓝——图像、花纹、线条、乐器等等,紧跟着,不明确的韵律以配角的姿态为眼前的这一切带来一种放松的氛围。观众可以在这个房间,体会到传统艺术与流行音乐的灵感互通,感受到声音艺术家与绘画艺术家的跨界合作,听到不同语言的彼此交融,在蓝色的多重展示中见到世界的纷繁多姿。
展览现场摄影:张渤婉
希米德5岁那年离开坦桑尼亚,搬迁到英国,而她近50年的职业生涯的几乎全部作品,都倾注着对非裔族群的深情关注。她通过《金钱的命名》再现在黑奴贸易过程中被剥夺了职业与个人身份的人,通过《难以下咽:兰卡斯特晚宴服务》的瓷盘重绘来呼吁人们记住黑奴贸易的历史,通过“B计划”系列展现黑人被边缘化的处境。
希米德不断地由自身出发,在迁徙中寻找,又在迁徙中获得认知。带着使命感和宿命感,用女性的柔和与细腻捕捉不易被察觉却富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碎片,并让那些碎片结出果实——时而是一首诗,时而是再现印象中的一片海,或是复刻脑海中的一扇门,它们诗意,浪漫,却掷地有声。她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讲述历史洪流中某个群体的集体经历,对于局外人的我们,是一堂沉重却活泼,多元却又专情的历史文化分享课程,丰富并饱含灵感,值得走近去看,去听,去读。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