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华:辉县构图”即将亮相拾萬空间

时间: 2025-03-10 10:08:47

周振华,辉县常村公社固村大队群众平整土地,胶片,哈内穆勒超平滑305g,收藏级别纸张,172×170cm(带框),版数: 2/30,1969

他的摄影作品多为胶片拍摄的自然光,通过明暗和虚实对比,突出主体,强化画面的视觉冲击。因而,视觉的重心常落在人物身上,尤其是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以此来展现人物鲜明的精神状态,也让历史的苍莽和时代的心理,印刻在那些不知其名但真实而又鲜活的个体之上。他的作品构图主要服务于主题表达,通过画面传递信念与希望,形式也因此超越了内容。但这样的构图考量并没有丧失“美感”,而是通过追求构图的戏剧性和冲突性,在动态结构中体现平衡。同时,他也注重形式上的视觉愉悦,有意模仿绘画的布局,强调线条、光影与留白的组合,让形式与内容互为一体……

辉县在1988年撤县建市,但仍保留了“县”的名称和县级行政区划,是为现在的辉县市。周振华的摄影作品便涵盖了一段时期内辉县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份县城生活的全景式记录,也见证了它从农业向工业和现代化经济转变的历程。但镜头中的辉县绝非孤例——围绕太行山的东西两侧,“山河四省”中的河北、河南、山西就有超过 400 个县级行政区,它们同样经历了类似的文明进程,只是鲜有机会被详细记录。

巍巍太行八百里。商周以来,有记载的先民们便据此繁衍生息,伴随着冲突与斗争,以及周而复始的中原逐鹿和天下一统,唯有少数人在青史上留下了名姓。及至辉县,以及与之类似的成百上千的中国县城,地理散开图解,文化遗存讲述着各自的故事,但在后来者眼中,也只是为历史的沧桑凭添了更多的感怀、演绎和想象。反而在周振华的镜头里,那些最平凡、普通以及“真实”的人被记录下来,“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祖辈和父辈,也有真正经历那个时代的现实的人;在浩渺的时间长河中,“他们”逃不过历史的沧海一粟,但正因为这些“记录”,我们可以短暂地脱离演绎和想象,亲见和感知那段并不久远的血脉历史,并切身思考“现在”究竟从何而来。

致谢:阮千瑞(海报设计)

关于艺术家

周振华

周振华(1935-2023)出生并工作于辉县。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辉县文化馆馆长、副研究员。1968 年从事摄影工作。其作品主要全面完整记录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辉县全民性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过程,以及当时政治挂帅、五小工业和群众生产生活等场景。先后有数百幅作品在全国、省内外报刊发表,并且参加全国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民族等主题的展出以及出国展览。

出版

《70 年代战天斗地—周振华摄影作品集》,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

《愚公移山——一个时代的宏大愿景》,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

收藏

《山区梯田1968 年》、《山区缺水 1970 年》、《石姑娘建水库 1974 年》、《交爱国粮1976 年》,河南博物院收藏,2003;《辉县常村公社固村大队群众平整土地》,中国美术馆收藏,2022。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