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限风景:李逸伦的流动叙事与物质转译
在物质转译的维度,同系列的《静谧潮汐》将热缩片的光学特质与回收塑料的生态属性熔铸为动态的视觉语言。当冷调蓝银在光线折射中形成液态光斑,鱼线架构的精确网格随之将其框定为数字时代的视觉编码。这种材质层面的对话,与展览探讨的“阈限空间”形成共振。佩戴者的每次位移都会打破装置的光影平衡,使作品始终处于自然流动性与人工控制力的博弈状态。
在《阈限风景》的展览框架中,该作品建立起三重转译系统:热塑性材料凝固的波浪曲线,成为记忆沉积与侵蚀的拓扑学标本;再生塑料的形态转化,将环境议题编码为视觉隐喻;而可穿戴特性则激活了身体与装置的共生关系。银蓝色调既模拟水体反射的物理现象,又呼应数字界面的光学特性,使自然与人造的界限在材质表面交融。
李逸伦的创作凸显了对物质可能性的持续探索。《记忆的花瓣》中扭曲生长的金属植被,与《静谧潮汐》凝固的人工潮涌,共同构成其可穿戴装置的核心语法——以器物为媒介,重构身体与空间的能量交换。当回收塑料经由手工塑形重现海浪的有机形态,当热缩片褶皱记录下材料受热收缩的瞬时记忆,这些作品在人体表面搭建起临时的阈限场域。在此,装饰性元素转化为感知的放大器,持续探测着身份认同中那些流动的、未定型的存在状态。
从伦敦的《阈限风景》到未来的实践探索,李逸伦在不同媒介与文化语境中深化了对“阈限”概念的研究。她的作品不仅探讨了个体如何在物理与数字边界的交错中寻找自我定位,也反映了在信息碎片化与感知流动性的双重影响下,记忆存储、身份认同与空间体验之间的复杂交互。本次个展通过可穿戴雕塑和装置艺术的形式,进一步拓展了“阈限空间”的叙事可能性,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关于记忆塑造、物质感知与自我变迁的沉浸式体验。(陈婷婷)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