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流转话节气 一场时空交融的艺术盛宴:时和岁丰《二十四节气音乐会》

时间: 2025-04-26 05:09:16

春之萌动:生机盎然的音韵画卷

小合唱《杏花笑》以杏花作为意象,凭借灵动美妙的旋律与甜美动人的歌声,勾勒出一幅春日里杏花竞相绽放的绝美景致。作品融入新疆民族音乐对自然意象细腻入微的特色表达,生动呼应了“春日迟迟,春景熙熙”所描绘的春之盎然生机。也契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前描绘的春日氛围。竹笛独奏《春天》,其音色清脆悠扬,恰似清泉在春日大地上潺潺流淌。竹笛吹奏出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春天的温柔与灵动。多民族乐手默契配合,将各民族对春天的热切期待与深情赞美融入演奏之中,让听众真切地听到了春天轻盈的脚步声,看到了大地逐渐复苏的景象,完美契合了“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的美妙意境。也如“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所描述,春日在万物的变化中缓缓走来,竹笛之声正是这变化的灵动注脚。民乐合奏《昆仑之春》大胆地将多种民族乐器融合在一起。二胡、琵琶、古筝等传统民族乐器与新疆特色乐器相互交织,共同奏响了一曲如昆仑山上春日美景般壮丽的乐章。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生动地描绘出昆仑山脉在春天来临时,冰雪逐渐消融、万物蓬勃生长的美好画面,深刻诠释了春天的包容与无限生机。

秋之收获:醇厚悠扬的音韵诗篇

管乐声声寄秋思。单簧管重奏组合演奏《鸿雁》深情演绎秋日鸿雁南飞所蕴含的思念之情,重奏形式使得旋律更加丰富饱满,仿佛让听众看到了鸿雁在秋日高远的天空中振翅翱翔的画面。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种对远方的思念之情与丝路文化中的交流融合特质相互呼应。“立秋梧桐叶落土,处暑处暑暑气除”,秋日的变化在音乐与诗句中体现,思念也随之蔓延。手鼓独奏《丰收》,手鼓清脆的敲击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演奏者通过精湛高超的技巧,将丰收的热闹景象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有力地传递出对劳动与收获的赞美之情。混声合唱《城南送别》以混声合唱的形式,深情展现了秋日离别时的深沉情感。结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词句,秋天的离别之情深沉而动人,深刻体现了在文化交融过程中人们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寒露一到湿气浓,霜降菜叶白霜隆”,秋意渐浓时的离别,更添几分惆怅。

冬之静谧:深沉悠远的旋律乐章

作为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由雷嘉彦作词、张赢作曲的独唱《守望》,以深沉真挚的情感和悠扬婉转的旋律,深刻展现了冬日里的静谧氛围以及守望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歌者将冬日里坚守的信念与对未来的希望完美地融入音符之中。这种守望精神在新疆的发展历程中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各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根脉,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民族乐《冬韵・丝路弦歌》将多种民族弦乐器融合在一起,共同演绎出冬日独特的韵味以及丝路风情。既蕴含着冬日的宁静与深沉,又流淌着丝路文化的悠远与神秘。新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正逐步重拾丝路文化的辉煌。此曲通过民族室内乐这一独特形式,将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是丝路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与传承。

在这场音乐会中,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演奏与演唱人员,凭借精湛卓越的技艺和对艺术的炽热热爱,宛如一个个灵动的音符,在二十四节气的宏大乐章中欢快跳跃,共同编织出这场精彩绝伦的音乐盛宴。

尽管这场音乐会已然精彩纷呈,但从更高的艺术追求以及文化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例如,部分原创作品如果能够增加创作背景的详细讲解,或者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将更有助于观众深入理解作品与节气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结。在乐器融合方面,可以进一步大胆尝试将现代电子音乐元素与传统民族乐器进行深度结合,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增设观众互动环节,比如开展节气知识问答、提供简单乐器体验等活动,能够有效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与沉浸感,使文化传承的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深入人心。

愿“时和岁丰”的美好音韵,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循环往复,常伴丰收、喜悦和希望。(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新疆艺术剧院创研部杨怡、刘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