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两山建筑艺术计划首批项目“东坡乐事”方案公布
2025年1月9日,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惠州)建筑艺术计划在龙门县南昆山发布。由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普利兹克奖得主和8位国际知名建筑和规划大师组成的顾问团,以及128名国内外业界精英共同参与了此次发布会,旨在共创全球设计、建筑领域的“天堂”。
南昆山与罗浮山,这两座森林覆盖率超92%、藏有78处温泉眼与200余处文化遗迹的生态双子星,横亘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腹地。在它们之间,一条全长218公里的“最美旅游公路”联通两山,呈“8字环状”。它将被建设成为连接南昆山与罗浮山的纽带,更好地辐射沿线乡镇和经济节点。目前,“环两山建筑艺术计划”首批项目——“东坡乐事”方案公布,即将呈现。
苏轼《赏心十六乐事》
每座驿站的空间形态与所在场地的自然人文深度嵌合,同时呼应苏轼的诗句意象,从而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场所氛围——让空间回归自然语境,在南昆山—罗浮山之间,营造可以社交、慢饮、体验的在地生活场景。
继续阅读,探索建筑师朱培栋(line+)、张海翱、刘可南(旭可建筑)、刘阳(大料建筑)、陈昊 & 胡琛琛(合尘建筑)、胡兴(青微舍)、罗宇杰、臧峰(众建筑)、曹睿芝(MLA+)、郭廖辉、陆嘉鸿(有限设计)、徐浪(合造社)与艺术家陈卓、苏畅、李怒、刘庆元、徐子薇、位昂、朱雄毅、高美琳、许刚、Chaosteria、彭晓悟合作设计的山饮驿站方案,理解他们如何解构宋代文人的闲情野趣,化为山野中的空间语言。
碧道长亭
“柳阴堤畔闲行”
建筑师:朱培栋 | line+
月下闻箫(半弧岭驿站)是由建筑师张海翱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驿站。半弧岭驿站巧妙运用以弯月的微笑曲线的两个弧线元素,精心规划出三个功能各异的空间:骑行停靠点、咖啡轻餐区以及厕所区域。
三个坡屋顶建筑体量通过灰空间(过渡空间)的屋面实现有机连接,自然融合成一道流畅的曲线屋顶景观。屋顶下落到地面可供人们休息处一棵风铃木穿过屋面,实现月下闻箫的画面感。各灰空间的设计还充分考虑了观景需求,让身处其中的人们能够远眺峡谷农业生产景观。
榕下听音
“抚琴听者知音”
建筑师:刘可南 | 旭可建筑
步花洄(铁岗河驿站)是建筑师刘阳携手艺术家陈卓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艺术场景。在最美旅游公路和铁岗河流之间的竹林里,苏轼的一生在此回转展开。起点是进士及第开始的恣意人生(入口广场),奈何屡遭弹劾一路被贬(暗路长廊),身至惠州在人生路口乞得名花盛开(漫影花厅),最终豁然路转,在溪边洒脱顿悟(水畔秋千)。
苏轼的一生,像一块薄铁板:柔,千磨万击能泄劲;刚,千锤万凿仍复还。岁月锈蚀斑斑,随岁月加深,路有阴晴,人有肥瘦,现实与记忆,于此联结。问曰:名花几时盛开?名花从来盛开。
重景环
“花坞樽前微笑”
建筑师:陈昊、胡琛琛 | 合尘建筑
艺术家:苏畅
半山云海(半山云海驿站)是建筑师胡兴携手艺术家李怒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艺术场景,共赴一段人、山、云共生的“云海疗愈”诗意旅程。山脚设有“山行驿”,以台地式结构串联咖啡区与登山步道,是补给起点亦是观云首站;中段设“吾乡亭”,融合宋代建筑风格,以艺术化语言传达对传统人文的致敬与情感归属;山顶处为“卧云榭”,轻钢折板模拟云层涌动,反光材质与天光交汇,亭体隐入云端,营造出登高望远、身入云海的沉浸感。整个路径顺应地形高差展开, “最小干预”嵌入自然,以云势为序,串联山形与文脉,使每一次登高都成为一次与自然对话、与心灵和解的疗愈之行。
古桥微馆
建筑师:罗宇杰
艺术家:刘庆元
风袂驿是众建筑的建筑师臧峰携手艺术家徐子薇、位昂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艺术场景。这里是轻扬、休闲、舒适与动感的一组公共空间,是“衣袂当风的驿站"。密林中的屋顶,如被随手脱去飘扬的衣衫,被微风轻轻吹起的轻纱,在林间飞扬,舞动。材料选择膜材与细钢丝,形态轻柔多变,邀请人们放下生活中的繁重束缚,感受运动与自然带来的宁静与自由,以放松的状态接待来客。
下浪大幕
建筑师:曹睿芝 | MLA+
艺术家:朱雄毅
明月坞是建筑师郭廖辉携手艺术家高美琳、许刚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艺术场景。湖心岛上的花房被重新构想为一处与苏轼对话的诗意酒坞,将对酒赏月的文人雅趣的类型和意向进行一次重组和虚构。
底层架空让岛即是花园变得完整,由随机排列的细钢柱支撑的建筑以轻盈的姿态悬浮于花园之上,混凝土如同抽象的船底,上部轻质的钢结构保留的原花房拱形构架,庇护空间里的人,空间的核心是“双月”并置:立面南北两侧各有一轮可转动的明月装置,分别朝向村落与水库随机转动,与现实中的月象呼应。当访客沿楼梯步入原花房屋顶中,乌篷下的拱形框架将视线引向远方——天幕中的真月、立面的幻月与水中的倒影在此交叠,举杯追问“明月几轮?”。
凤谷驿
建筑师:陆嘉鸿 | 有限设计
艺术家:Chaosteria
午倦宫是建筑师徐浪携手艺术家彭晓悟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艺术场景,展示了一个日常又反差的幽默场景:学者手持书卷,本想在午后阅读学习,谁料困意来袭,索性倚在藤枕上沉沉睡去……
从这一场景出发展开想象,午倦宫为每一个睡意来袭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安置午后倦意的精神场所:憩于树下,眠于石上。午倦宫在多棵百年大树所构成的荫蔽之下,犹如由巨石所构成的远古遗迹,将午后的倦意带回人类本能意识中安全的憩居地,为睡意找寻一处安心之所。
建筑师通过场地要素和文化渊源的编排,使文化不再“悬浮”,而是成为可见可感的空间在地扎根。艺术家的作品不再孤立在美术馆的展台只可远观,而是与山野共呼吸,与日常亲近的大地艺术,使“东坡十六乐事”有了具象的场景。“东坡乐事”的风味茶饮与文化共创拓展了的户外的体验维度,重现千年前“文人雅集”的山野日常,重新交还给生活的审美。(图文来源于主办方)
下一篇: “山痕水迹——顾黎明个展”在春美术馆举办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3-05-06
-
2025-07-04
-
2025-07-04
-
2025-07-03
-
2025-07-03
-
2025-07-03
-
2025-07-03
-
2025-07-02
-
2025-07-02
-
2025-07-02
-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