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 展:在古物新韵中解码传统与创新

时间: 2025-07-12 21:48:10

  《錾胎珐琅云气纹牺尊》(图片:嘉德艺术中心)

展厅现场(图片:嘉德艺术中心)

如果说“为何仿”回答的是仿古风尚、潮流观念的提出,那么展览第二部分则围绕“如何仿?”为观众呈现了诸多精美绝伦的工艺类别和技艺。特别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引入,既为仿古艺术增添了新的形式语言,又借仿古实践实现了传统文脉的有机连接。

不同时代的“觚”(拍摄:付朗)

这组“觚的矩阵”既有商代的原型也有宋至清历代的仿制品。原型展示了粗体、细体和方形三种样式,仿制品则依据制器者的意图分为了三个层次:“忠于典范”部分展示铜质,造型、比例皆追三代,纹饰图案以蕉叶纹、兽面纹为主的制作;“采择英华”则关注材质并举,造型考究,比例和谐,纹饰在仿古主题里加入了时代风格的觚;而最后一部分整体仍以觚形呈现,但形制创新且不拘一格,在“但取古意”的基础上大胆用色,纹饰创新,呈现出个性十足的张力。

木觚、青铜、玉器、玻璃、掐丝珐琅...不同材质与工艺的觚令人耳目一新,碧玉、白釉、剔红、孔雀绿,琳琅满目的颜色让人目不暇接,这部微缩的“觚的简史”,又何尝不是中国灿烂文化发展的缩影呢?

展厅现场(图片:嘉德艺术中心)

展厅现场(拍摄:付朗)

展览最后一部分命名为“多所欣”,实则呼应“怎样用?”这一问题的抛出。从居室内檐装饰到日常陈设,“古”与“新古”并列出现在不同场域,连接时代而走入生活,新老相契、雅俗相济。从厅堂到书斋、从多宝盒到百什件,慕古之情与求新之念在此汇集,“多所欣”邀观者沉浸其中,以有限空间贮千年文脉,在琳琅满目的珍宝间流连忘返。

《胤禛妃行乐图之博古幽思轴》(图片:嘉德艺术中心)

康熙时期,古物的使用主要有直接开架陈设与汇合装匣把玩两种方式。前者在《胤禛妃行乐图之博古幽思轴》中可见一斑,画面的多宝格中陈设各类珍玩,从三代青铜器到宋代汝窑水仙盆,再到明代鲜红釉僧帽壶,无一不是前人留下的惊世之宝。

“玲琅笥”百什件(图片:嘉德艺术中心)

而那些汇集在一起,共同收贮于设计精巧的格柜或匣盒之中的珍宝,则被清宫造办处命名为“百什件”。“玲琅笥”即是乾隆收藏玉器的百什件,其内有9层可以抽拉的屉匣,每层又有大小不等的小匣,收纳的玉器多为古玉及仿古玉,年代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清代。更有趣的是,其间所藏的不同器型如璧、环、佩、剑饰等都有一一对应的位置或夹槽,并附有图文描述,宛若一座流动的博物馆,且带详尽说明书。

《剔红边百宝嵌多宝阁式挂屏(一对)》(拍摄:付朗)

新作循古意,古物适宜今,古今承续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文脉。 “仿古”不同于抄袭,它是古人在理解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痕迹,也是身处不同朝代的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时代解读。展览所呈现的,也并非只是“清代宫廷如何设计”,而是“后世如何理解古典之美”的发端。正如展览结语所言:“‘达古今之宜’不仅是对古典美学的致敬,更是在今天这个高速变化的世界中,对‘传统’与‘创新’关系的再思考。”在于古物之间重游历史的同时,也照见当下与自己。

展厅现场(图片:嘉德艺术中心)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