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门下,看齐白石与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三位“偶像”的超时空对话

时间: 2025-09-12 16:01:59

展览现场(摄影_台馨遥)

2025年9月10日下午,由北京画院、八大山人纪念馆、西泠印社联合主办的“三家门下转轮来——齐白石与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展览项目”,同时联合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十余家国内重量级文博单位,历时数年筹备,以齐白石对三家的致敬与师学为轴,展出了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作品70余件套。

展览通过“百代同辉”“萍翁造化”“缶庐铁笔”“青藤雪个”四个单元,梳理了中国大写意花鸟画自明清至近现代的风格演进。

墨牡丹 齐白石 1955年 51cm×43.5cm 纸本墨笔 中国美术馆藏

展览现场(摄影_台馨遥)

四家作品并置 呈现师承源流

师承之道,是中国绘画传承的命脉,这一点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线性发展路径。这种师承,不仅有笔墨技法的授受沿袭,更有精神本源的无形归依。

为向公众展示齐白石从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此三家门下所汲艺术学养,策展团队将四位艺术家题材相近但风格迥异的作品并置,展出徐渭《杂花图》《竹石水仙图》、八大山人《双鹊大石图》《椿鹿图》、吴昌硕《临八大山人鹿图》《设色梅花》、齐白石《墨牡丹》《红梅图》《石上双鸟》等代表作,以及齐白石临摹八大山人的珍贵画稿,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笔墨语言、构图立意还是画中所寓生命情味,三家滋养早已融入白石笔端,成就了其日后纵横捭阖的非凡气象。

石上双鸟 齐白石 无年款 156.5cm×41.5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三家以外,博采众家之长而终成一代巨匠

齐白石之学,远非止于三家。正如他所说,“像是吃了千千万万人的桑叶”,“又似采了百花的蜜汁”。

他取徐渭之放逸而舍其恣肆,学八大之简净而避其孤冷,习吴昌硕之苍厚而弃其生涩。

此外,沈周、唐寅、董其昌、石涛、金农、黄慎、李鱓等明清写意名家,亦为他广泛汲取营养的对象。

齐白石既怀“恨不生前三百年”为古人磨墨理纸的赤子之诚,亦有“逢人耻听说荆关”而自开门牖的孤行气概,最终熔铸出别具一格的“红花墨叶”面貌。

展览现场互动装置(摄影_台馨遥)

“红花墨叶”不仅是技法的创新,更是齐白石对平凡万物深切的关怀、对生命本真热烈的礼赞。

葡萄松鼠 齐白石 无年款 88.5cm×29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写意心印,在互动中感悟笔墨与诗情

诗为画意,印显心境。中国写意画重在抒写心性,追求“诗书画印”的融合贯通。齐白石四艺皆精——其诗真挚朴素,其书凝重拙厚,其印平直刚健,与他笔下明艳的花木、灵动的草虫形神相映、气血相连。为了让观众深入体验写意艺术的完整创作过程,展览设有“诗书画印”打卡盖章区。观众可以遵循“绘画—题诗—钤印”的传统步骤,亲手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的“写意小品”;也可持导览册,按图索寻找散落在展厅中的艺术“彩蛋”。

此外,展览还推出写意画知识科普区,借助图文解析、局部放大与多媒体动画,生动展示“一株葡萄的诞生”,揭开大写意创作的技术密码与审美逻辑。

焦石芙蓉图 八大山人 无年款 178cm×45cm 纸本墨笔 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从徐渭的泼墨狂写,到齐白石的“红花墨叶”,大写意绘画完成了从性情抒发到生命礼赞的升华。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大师的笔墨盛宴,更是一场关于继承、创造、突破的深刻启示。在齐白石与巨匠的对话中,我们见证的不仅是笔墨的流转,更是一种精神的觉醒——它关乎我们每个人,如何在传统中找到自我,在束缚中破茧成蝶。

椿鹿图 八大山人 清 178.5cm×83cm 纸本墨笔 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天竹棕榈 吴昌硕 1919年 138cm×68.5cm 纸本设色 西泠印社藏

荔枝 齐白石 1945年 96.5cm×33.5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展览位于北京画院美术馆三、四层,将持续至12月5日。(台馨遥/编辑报道,作品图片由北京画院美术馆提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