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的工作:艺术与照护之间的流动实践

时间: 2025-09-11 11:14:04

中间美术馆助理策展人那荣锟分享

接下来,她介绍了“终身练习”的筹备背景。在面对孤独症日展览逐渐“惯常化”的局面时,策展团队通过全球征集、调研与访谈,意识到单一呈现孤独症群体作品的模式已难以回应当下的复杂现实,策展思路因此转向更广阔的“神经多样性”视角,纳入文献、影视、跨国经验与多元艺术家的实践。在展陈设计方面,策展团队尝试从空间动线、无障碍设施到感官友好策略多方介入:开放无障碍入口,设置休息区与互动装置,并推出社会叙述折页与感官地图,以及双向翻阅的导览册。展览结构亦呼应这一思路:一层聚焦神经多样性的现状与经验,二层则呈现当代艺术家对相关议题的延展创作。正如“终身练习”这一标题所揭示的,它更像是一个开放的练习场,推动美术馆、艺术家与观众共同学习,重新理解差异。

文化制作人陈卓卓分享

在上午的第二场分享中,艺术家白双全与文化制作人陈卓卓回顾了他们在2022年创立的HASS Lab于香港的实践。“HASS”意为 How Art Shapes Society,强调艺术能并且应当改变社会;“Lab”则代表实验性。当代艺术注重创新,而社会服务强调稳定,HASS Lab希望填补二者之间的空白。白双全首先以团队在中国香港与内地的庇护工厂、学校与社区项目为例,阐释了艺术如何介入社会:从心智障碍群体的创作平台,到以“脑力多元”为理念的教育实验,他们尝试将艺术的实验性与社会服务结合,为边缘群体创造持续的参与空间。

随后,陈卓卓介绍了项目的方法与策略:在展览与工作坊中,通过空间设计、身体介入与互动装置,让参与者建立自主的创造力,同时鼓励非导览式观展,由参与者自主感受作品与环境。团队强调长期实践,将艺术嵌入日常生活,以展览、工作坊与培训形成循环,使艺术真正成为参与者表达自我、探索能力的工具。

分享中,嘉宾们回顾了众多极富感染力的瞬间:脑力多元朋友在展厅自由创作、孩子在课堂中通过艺术释放本真、庇护工厂参与者在陶艺中体验创造的愉悦。值得强调的是,HASS Lab始终与参与者共同实践、互相启发与探索,而非单向地“帮助”;每一个项目都不是沿用既有模式,而是不断发明新的方法与策略。这些实践充分展现了当代艺术在推动社会包容与共创中的力量,其经验令人深受振奋与启发。

“身身不息”创始人葛慧超分享

接下来,“身身不息”创始人葛慧超以身身不息过往的剧场项目与舞动疗愈项目为例,探讨独立艺术机构如何通过具身实践构建多样性群体的“关怀觉醒场域”。她以身体、社群、关怀为自己工作的关键词,强调主体性,生理经验与心理状态的相互激活;社群共同利益与目标;以及关系作为关怀与责任的链接。在她看来,身体不仅是个人经验的载体,也是一种社会连接的媒介,通过身体实践可以建立感知、理解与共情的桥梁。她分享了多个具体实践案例:2021年的“舞在当下—中国”项目,通过舞蹈支持认知症群体及其照护者,让参与者在身体互动中获得情绪支持与认同感;《盛会Gala》群舞项目则采用非标准、包容性的舞蹈表达,鼓励每位参与者展现自身动作,倡导社会接纳多样的身体形态与生命状态。她指出,这类项目不仅关注参与者的身体动作,更关注由身体经验激发的社会理解、心理觉察与情感联结。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提出,独立艺术机构可以扮演激发关怀意识、促进社会共情的角色。通过持续的具身实践和策展设计,它们能够营造多层次的“关怀场域”,让参与者在身体体验中感知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形成共享的责任感与社会连结。

舞动治疗师杨莹的“身身不息”工作坊

持续了一整天的研讨会接近尾声,但讨论的问题似乎才刚刚开始,嘉宾们在展厅中的“休息室”继续着白天种种话题的探讨。相信这些具体的经验将伴随着每个个体的实践,在不同领域、不同地方持续生长。还有许多等待我们改变的事情,而关怀与照护,或许正能成为一种真正兼具韧性与创造力的方法。(图文来源:中间美术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