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六城的“泥土对话”:《以土为源》落幕若尔盖,用艺术唤醒生态敬畏
若尔盖湿地独特的腐殖质潜育土与泥炭质潜育土,成为本次展览的核心叙事者。这片"地球之肾"以薄层泥炭承载着惊人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一部动态的"土壤色彩年鉴"。
展览基于土壤材料、土地资源、生态维护、植物环境等多元视角,通过以土壤为底层逻辑和哲学基础,有效转换自然物质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分科属性,集体呈现一批关于传统材料与技艺、民间工艺与文化遗产、数字媒介和技术融合、社会介入和田野研究等多重维度的创作成果。
这场展览不仅展示土壤,更让土壤成为策展人——它记录的气候密码、维系的生命网络、面临的生存威胁,都在艺术转化中获得了新的表达维度。当观众俯身聆听那些根系与微生物的密语时,展览完成了从"观看自然"到"成为自然一部分"的认知跃迁。
《以土为源》项目回顾
自2024年10月起,《以土为源——当代视觉艺术生态作品展》以土壤为纽带,呈现了一场跨越地域的艺术与生态的对话。
天津站展览现场
《以土为源》展览第二站天津站落地于滨海新区,这片曾被盐碱荒地覆盖的土地,通过几十年持续绿化与造陆,已经转化为现代港口与生态复合场域。在天津站,我们不仅在审视港口与产业的继续扩张,更在倾听土壤的声音:它提醒我们,任何城市建设,都来自于泥沙与盐碱的身体。只有尊重土的复杂性,才能使艺术与生态持续共生;而在滨海这样带盐分的土地上,这样的共生显得尤为必要,也尤富启发性。这样,“以土为源”的意图在滨海生长出真正落地的文化力量:以土地为点,以艺术为媒,引领公众重新发现城市根系上的土壤联结。
嘉兴站展览现场
在嘉兴桐乡的桃园村,每一株槜李树的根系都深扎着一部千年土壤史诗。当《以土为源》艺术展第四站邂逅这片江南古村落,那些被《诗经》记载的"唐棣之华"(槜李古称)与当代土壤艺术,共同演绎着土地的生命叙事。
展览的到来,为桃园村的土壤治理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如今的桃园村,土壤治理已从单纯的农业技术升级为"生态-产业-文化"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模式。在这片土地上,艺术与农学的相遇证明:最好的土壤改良剂,永远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土壤与人类永恒的关系
2万年前,我们人类的史前祖先,曾经在法国多尔多涅省蒙提涅克村韦泽尔峡谷的洞窟中,用身边的彩色土壤、铁矿石、锰矿石和高岭土等纯天然的材料,为后世留下了富有极高审美创意和智慧想象的拉斯科洞窟壁画。
万年之后,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艺术家们在通过对于土壤材料的性质研究、形式属性以及所有可能发生的媒介转换,来推导出一次又一次的物质思辨项目和社会介入行动。艺术家们面对土壤生态而不断激发出的哲学诗意和美学想象,正在成为链接科学和大众之间最为行之有效的公共教育手段,而这,也正是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而传递出的最大信息。
展览将艺术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旨在唤起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关注与保护意识。通过沉浸式的土壤艺术体验,让观众深入了解若尔盖湿地的生态价值,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共建可持续家园。(图文由浙江传媒学院提供)
大家都在看
-
2023-05-06
-
2021-01-06
-
2025-09-12
-
2025-09-12
-
2025-09-12
-
2025-09-11
-
2025-09-11
-
2025-09-11
-
2025-09-11
-
2025-09-11
-
2025-09-10
-
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