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
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高立国致辞
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高立国代表东南大学致辞。他回顾了东南大学自1906年创立“图画手工科”以来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深厚积淀,并在致辞中表示,东南大学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将学科优势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在云南南华县开展以彝绣非遗活化为核心的艺术乡建项目,构建“产学研用”全周期帮扶机制,推动当地彝绣产业实现从产品创新到产值破亿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具有东大特色的艺术乡建模式。东南大学愿与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及各合作单位一道,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贡献更多“东大智慧”。高立国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期待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麻国庆致辞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麻国庆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艺术人类学会成立20余年来不断推动艺术相关的现代性议题,实现艺术概念从传统个性向社会文化意识的转变,“迈向田野”体现对社会生活的多维度考察,正如乔健先生提出的 “从实求知到从实求美”转变;同时提及当前美育及大学教育需结合实际生活重新诠释。麻国庆教授认为:乡村振兴核心在于脱贫攻坚的衔接,不仅是经济层面,更需从精神层面思考艺术乡建与文化主体性的关系。麻国庆教授强调,艺术乡建工作需结合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诠释艺术价值,置于全球视角与中华文明框架下,结合人工智能和时代发展,推陈出新。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天为主持开幕式
随后,东南大学首席特聘教授方李莉、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小波、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民教授、东南大学季中扬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姚亦锋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叶迪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小波发表主旨演讲《来自阿尔泰的艺术乡建构想》
陈小波以自己在新疆阿尔泰的摄影实践为例,反思了当地常见的“红光亮、高大全”采风式摄影作品的空洞无情,缺乏细节与真实。她主张艺术应深入生活,用有温度的人物和故事取代表面化的风光呈现。在草原帐篷的采访中,她记录到大学生、少年长跑健将等鲜活个体,通过“小而深的故事”而不是“大而浅的故事”,寻找地面上有温度的人和事,细节故事情感,她认为这些才是对外传播中很重要的逻辑。另一方面,陈小波的策展理念是通过将摄影作品置入乡村、牧民社区等户外场地,探讨影像是否能够帮助山村、小岛、雨林、草原焕发新的生机,激发新的生命力。她分享了自己策划的“永不落幕的展览”案例,所有的摄影作品全部和村民有关,作品就放置在乡村,使村民自身成为展览主体,让艺术真正融入乡土生活。
东南大学季中扬教授发表主旨演讲《当代艺术乡建对传统的接续与超越》
季中扬在发言中探讨了艺术乡建的理论基础。他指出,中国的艺术乡建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艺术理论,较为注重乡村伦理关系的重建,体现了儒家“经世致用”和“知行合一”的深层影响。当代艺术乡建与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同样重视文化教育和民间艺术,但与前者立足于宏大的社会目标不同,当下更多集中在文化与审美层面。季中扬指出,从事文化修复论的乡建者如果过度依赖儒家传统教化观念,可能削弱对现代村民主体性的尊重。他主张,艺术乡建应超越单纯的文化修复,回归艺术与审美的核心价值——自由与主体性。只有在尊重村民主体性与多元选择的前提下,艺术乡建才能真正发挥独特作用,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力。
南京艺术学院叶迪教授发表主旨演讲《迈向共生的艺术乡建:中国式现代化逻辑的景观实践解析》
叶笛在发言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艺术介入乡村的意义。她认为,乡村不再仅是物质生产空间,更是民族精神重构和文明实践的重要场所。当前艺术乡建存在“错位”现象,过多停留在艺术作品层面,而忽视了与乡村生活、民俗传统及主体经验的结合。真正的艺术乡建应超越表层美化,进入文化内生、生活共建的深层实践。她借用景观人类学的视角提出“景观共生”概念,主张将“场所”的记忆与情感,与“空间”的政治经济力量结合,形成动态平衡。以恩施舍米湖村的土家族摆手舞为例,展现了文化传承人兼村支书的双重身份如何实现文化内生与治理共生。摆手舞不仅是表演,更是族群的活态记忆和精神根基。
本次会议设有两个分论坛和一个圆桌会议,近60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艺术乡建的思想溯源与理论思考”“艺术乡建如何助力传统村落保护”“中国艺术乡建的智慧与当代探索”“乡土精神与审美重构”“艺术乡建个案研究”和“艺术媒体与艺术乡建”等议题进行发言与交流。方李莉教授致研讨会总结,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程万里教授主持闭幕式。
在会议结束后,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委员会主任方李莉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委会秘书长安丽哲接受了艺术中国采访。
方李莉指出,此次会议通过大家的讨论,共同得出的结论是:艺术家介入乡村的实践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也面临局限。西方的艺术逻辑显然不能完全应用于乡村建设,过去艺术家主要依赖西方艺术知识体系,但乡村自身拥有丰富的本土知识与文化资源,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融合路径,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她同时指出,认识乡村的方法对艺术乡建同样重要。经过十余年的探索,艺术乡建已积累了大量案例,但这些乡建案例后续发展如何?留下了哪些可持续的遗产与经验?哪些地方仍存不足?乡建与村民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深入反思。正如梁漱溟当年所言,“乡村建设运动,是运而不动,即知识分子在动,老百姓不动”,今天的艺术乡建是否真正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是必须正视的核心议题。此外,会议讨论期间,多位学者们还提出乡建要更多关注乡村的文化文脉,尤其是儒家的文脉,这也是值得关注的维度。
同时,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围绕学会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内容包括健全组织架构、推进蓝皮书编制、推动案例数据化,并尝试将以往分散的案例加以系统整合,提炼年度关键词和发展趋势,从而使研究成果更具系统性与建设性。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媒体见面会,多家知名杂志主编积极响应,表示将开设专栏持续关注乡建相关议题,共同探讨其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所能发挥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作用。
安丽哲认为,此次会议可谓精彩纷呈,议题广泛而深入,不仅聚焦于乡村发展的内驱力这一核心问题,探讨了如何激发乡村自身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触及了外来先锋人群在当地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居民,带着先进理念与活力,为乡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乡村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
此次会议中也彰显了高校在艺术乡建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作为知识与创新的发源地,高校不仅在实践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更为艺术乡建注入了持续的资金支持与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它们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沿的创新思维,成为中国艺术乡建中最具潜力和前途的有生力量。一系列高校主导或参与的成功案例,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其他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深刻的启示。
此次会议对艺术乡建的当下理论建设与案例搜集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艺术与乡村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专委会也将在未来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艺术乡建的思考与实践中来。这不仅包括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群体,也涵盖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主体,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乡建发展道路。
通过集思广益、跨界合作,专委会旨在为中国乡村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全面、可行的依据,助力乡村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实现全面振兴,走出一条既符合国情又具有创新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程万里主持闭幕式
综上,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艺术人类学、艺术乡建及相关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的理论探讨与丰富的实践案例分享,共同探索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多元路径与可持续发展机制。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深化了学界对艺术乡建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也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与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支持与实践参照。未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将继续凝聚高校、社会与行业力量,共同助力中国乡村的文化振兴与全面发展。
大家都在看
-
2023-05-06
-
2021-01-06
-
2025-10-04
-
2025-10-02
-
2025-10-01
-
2025-10-01
-
2025-10-01
-
2025-10-01
-
2025-09-30
-
2025-09-30
-
2025-09-30
-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