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年:文化自信与画里乡愁——石朴再论

作者:付朗时间: 2022-02-24 02:32:04

杨仁恺先生题石朴《溪山清远图》 石朴80年代创作

石朴  气韵在笔  56×35cm  2008年

石朴属于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他出生在中医世家,少年时代已下功夫练习书法和中国画,接着经历了知青生活的磨练,刻苦于绘画创作而崭露头角,后来则成为西北国营机械厂里一名工人美术骨干,同时学习了传统书论和杨式太极拳。他与多数学院毕业的美术家不同,走的是一条自学成才的独特艺术道路。论其自学道路的成功,石朴归结为主体认知能力。他说:“通过自学修炼,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包括师今人,师古人到师造化,将自己的所学到自然中印证,对自我主体的修炼,这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关键在于主体的认知能力。”

石朴 崆峒夕照 57×122 2019 年

围绕着石朴不同流俗的认知能力,可以发现三条独特经验。一是得益于“深造求通”,也即“贵能深造求其通”地扎根于传统文化深处,他把《黄帝内经》等中医理论,杨氏太极拳的道家思想,讲求“书道”的古典书法理论,在深层上打通了。很早就明确了“中国画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有了“由技进道”的认识。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无形的,是最高的层次。石涛的‘一画论’实质上指的就是作画所要遵循的道。”“我以道修身,以道治画,将太极之理引入画道,柔中含刚,动中寓静,以神统领,以气化形,以意写物,以气贯指,讲‘一画论’,讲一气呵成。”潘天寿早已指出:“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因此,中西绘画各有自己的体系和发展规律。”自学成才的石朴,不仅第一口奶就是传统文化,而且很早就把对中国画的理解上升到哲学层面了。

二是得益于理论自觉。他不仅“理论思考与勤奋实践并行”,而且较早地以“知”带“行”,避免艺术实践的盲目性。他指出:“没有绘画理论的支撑,只凭感觉去画。容易走邪。”“把绘画理论变成潜意识,变成自觉,经过实践,时间长了你就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习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初,石朴已初步形成了扎根传统的理论见解,进而形成了比较系统而“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理念,在2012年出版了《石朴论画语要》。

石朴 右丞辋川诗意图 28×40 2015年

该书编录画语和题跋,不仅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而且大量破解并使用传统的概念与范畴,从哲理高度入手,以“道”为最高范畴统领一切,以“画从于心”为根本要领,贯通诸家论画,参以实践心领,既论画理,也论画法 ,既论意境,也论笔墨,既论章法,也论山石,既事评鉴,也论创作。讨论的问题,涉及了形与神,心与物,阴与阳,虚与实,临摹与写生,作画与修身,书法与题画,学习前人与创造自己等等,思考了诸多山水画传统面临的问题,虽然有些观点的现代表达也许还可以推敲 ,但他对传统画论的精华,做出了许多深刻独到的阐释发挥,提出了若干精辟的见解。

石朴 崆峒寻仙图34×69 2021年

石朴  秋风吹渭水  66×33cm  2021年

又比如,他对于黄宾虹的“内美”之说,也有精辟的阐释。石朴说:“内美是认识艺术、认识黄宾虹首要问题。这个问题,实际已超出绘画的范畴,是一个哲学问题。黄宾虹说‘澄怀观化须于静中求之’,化是一个过程,一个运动过程。只把眼睛看的画下来,也不为实,眼睛看到的只是一个片面。获取自然之真,就要‘观化’,在自然的过程中去观察。观不仅是眼观,是用心观。‘观化’要去掉世俗之心,而后方能与自然沟通,即神遇。这种内心观照,与道家修炼后的体道,佛家修行后的明性,本质都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画家所不同者,在于体悟天地造化的规律,要思接浑茫,想到开天辟地之时,自己的精神与天地山川化为一体。”

石朴 观瀑图34×68 2020年

三是得益于文化自信。他在西潮澎湃的80年代,基于特殊经历对国学的了解与体悟,很早地就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后来则上升到理性高度,他指出:“一百年来,我们的文化几乎已沦为西方文化附庸,今天的画家已少有用民族传统之思维作画了。其思维方式与审美方式,已渐脱中国画的范畴,而演变为一种西方的思维与审美模式了。当前倡导民族文化的复兴与自信,我们必须要勇敢地担当起这一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石朴 黄土坡上的秦家沟44×32 2012 年

石朴 华山颂  50×100cm  2020年

石朴  柳荫直烟里   100×50cm  2016年

石朴  华山云海图   34×68cm  2020年

石朴   黄河颂  68×134cm  2021年

石朴 山行道中  31×45cm  2015年

石朴笔下的华山仙境,在艺术上属于疏体,不画繁复的仙山楼阁,也无传说中的仙人往来,一律简约清空,体现“为道日损”。画中,远山高耸入云,山中隐约寺观,山路或山下,则是寻仙旅客身影,全图寥寥数笔,枯毫渴墨,或干笔淡墨,笔笔衔接,一气呵成,以简率苍茫的境界,“思接浑茫”,表现“形而上”的“道”,昭示了仙界的飘渺幽玄,寄托了悟道而超凡的憧憬。作品上的题跋反映了这种认识。比如《华岳仙缘》题:“华岳仙缘,先哲有言,笔欲简,神欲完,又云画须超拔向外以不似之似,不似者脱俗超脱之谓也,画道乃人格之外化也。”《华山云海图》跋也称:“超拔象外,谓之超象。……易经曰‘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而画必以道为指归。”

石朴的崆峒仙境系列,也有多幅,如《崆峒仙住》《仙山遐想》《崆峒缥缈》。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雄秀甲于关塞”“道源所在”的美誉。石朴多次前往,所画仙境又与华山不同,不是简约空明,而是雄伟飘渺。其中《崆峒仙住》,山势险峻,壁立千仞,植被丰茂,隐约道观,虽也用干笔渴墨,但属于密体,有黄宾虹,也有傅抱石,但致密而松动,神秘而沧桑,观之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

石朴   华山大上方   34×68cm  2020年

他的家乡,在陕西的关中。出生地是岐山脚下周塬乡镇与农村的结合部,在石朴来到西安以前,大部分岁月都在周塬生活。他的原籍则在华阴的农村,幼年时期被父母送回老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时光。无论华阴,还是周塬,都是西部开发迟缓的地区,都积淀了悠久而古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保留了乡村风貌,都充满了乡土味道。特别在在石朴的青少年时代,那里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依然古风犹存,那里的自然生态,也依旧水绿山青,那里人和自然的关系,也仍就天人合一。

少儿时代的农村生活,成为石朴创造田园意境的切身体验与感情基础,他回忆说:“我的画全是从生活中来的,从六岁我在华阴老家牵牛饮水,在外婆家的枣树林扑枣,我十岁用小竹子扁担挑水浇菜园,在山坡上放羊,在山上砍菜,在塬坡上抱玉米杆,开荒种油菜,拉架子车,打胡基,在太白山伐树,拉木头,脚下泥与水,头上星与月。”“童年时期,无忧无虑,用孩童的视角去看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

石朴   华岳仙缘   34×68cm  2020年

值得注意的是,石朴抒写乡愁的田园山水画,往往联想历代田园诗人,题写古人田园诗句,在田园诗意上,思接千古,呼应问答,融古铸今,表达回归自然的诗情。如题《故乡归来图》:“余好读陶潜、王维古贤诗。……不知不觉中,每提笔作画,诸贤浮在眼前,而与故乡的情节相融。”有趣的是,他画自家记忆中的田园,却题为王维辋川的“斤竹岭”,并录盛唐田园诗人裴迪的“斤竹岭诗”:“明流纡且直,绿篠密复深。一径通山路,行歌望旧岑。”试图集古今之大成。

石朴   市声消远近  100×50cm   2013年

石朴  山川之境   50×100cm  2020年

有史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发展的历史最悠久,人们又往往离家远行,在外地工作。乡愁、乡情、乡思,蕴藏着中国人最深厚的感情和挚爱的源泉,已经融合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和中华文明的基因中,是对文化本源的珍惜和守护。石朴寄托乡愁的田园山水画,所表现的深沉家国情怀,以独特的方式走在了同时代画家的前面,在把乡愁变成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自信方面,将能起到应有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石朴说:“画家作画源于生活,是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又要有真实的感情,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和长期的修养,这样形成的情感是血浓于水、无法割舍的。带有此情感所创作的作品才能真正地体现中国的精神与魂魄。”他的寄托乡愁的田园山水就是如此。他又说:“真正的中国画,中国画的精神,是在‘继承与发扬’的历史潮流中永恒发展的。我正是将自己投入到这种永恒当中,所以从不担心干涸!。”作为传统山水画继承与发扬的大家,他已经将自己化入中国画传统的永恒发展之中,这是非常富于启示的肺腑之言,对把创新与传统对立起来的浅薄之见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薛永年

2022年1月

(本文原刊《美术报》,转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