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ArtDepot艺术仓库的“炼金术”

作者:付朗时间: 2022-07-03 16:47:16

Q:“ABCD”是对现有艺术家、艺术作品商业运营的一种新模式。能不能具体谈一下,在给占占代理作品的过程之中,你是怎么实践这套方法的?

赵倩颖:A就是art,这部分是所有传统画廊都会做的事情,做展览,或把展览推到美术馆平台,进行艺术家原作的出售。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更希望找到符合画廊核心价值的艺术家,持续地进行合作,这也是我们与传统画廊不一样的地方。

B是business,让公共艺术与地产、城市空间等商业体等发生关联。我们在2015年开始就在地产行业有很好的口碑,而且高于一般的设计公司,所以地产公司很愿意为我们的创意、为我们的艺术家买单,这样一来,我们也有更多机会做霍夫曼或者占占的公共项目。这些公共艺术对民众,尤其是对城市空间中有小朋友的家庭来说,有很大的提升审美的文化价值,这也是我做公共艺术的初衷。特别是占占的作品又非常亲民,能够直接地让观众感受到他的创作情绪,很有记忆点,所以非常适合做大众方向的转化。

C是什么呢?customer,这部分主要面向消费者,其实就是把作品IP化。但并不是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都适合IP化,首先需要有B端被大众认知的公共艺术,才存在C端的授权市场。所以像我们在服装领域、汽车领域、地产领域的先有了许多项目案例,就催生了C端的授权市场。

最后,D端就是data,我认为这是一个未来的大趋势。不论是虚拟IP也好,数字产品也好,元宇宙也好,虚拟世界必将成为与现实世界并存的空间,艺术也一定会进军这片领域。

Q:D端要构建一个跟现实不太一样的虚拟空间,它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创意空间,我们有何设计打算?

赵倩颖:打个简单的比方,一家地产公司买了一个IP雕塑,按照以前的模式,大家到实地去玩、去看、去拍照,这个作品的传递就结束了。但在虚拟空间里不一样,通过3D渲染、场景搭建,或者动画和IP授权,可以轻松打破现实边界,来实现全球范围的轻松传播。我相信将来元宇宙里也会出现更多的艺术IP形象,像国外流行的虚拟美术馆和数字藏品就是个例子,这个领域现在国内也开始逐渐起步。我们可以设想,比如说当虚拟世界都有商业品牌的身影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有艺术IP与这些品牌进行跨界合作?

Q:能不能分享一些你个人对占占的印象,你们之间独特的一些默契?

赵倩颖:占占的转化能力是特别突出的。做架上绘画的时候,他可能更多是从他自己内心出发,但公共艺术其实很需要艺术家站在外部的角度出发。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同艺术创作有矛盾,就像你应当“讨好”观众,将自己的认识降维到大众认知上。但占占的转化能力很强,任何时候你提出一个点子,给他一个范围,他总能很好地用他的艺术语言去将这个指定的东西进行在创作,同时又完全用他自己的艺术语言。他有能力自己感性的、艺术性的表达与大众的认知连接起来。

Q: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倩颖,占占你会选什么?

张占占:她非常有行动力,很有活力,要做的事马上就会去做,这是一个我非常钦佩的品质。而且她的人格魅力很强大,能够让别人感到放心,所以我们在性格上其实有许多互补之处,这也是我们能长期保持默契合作的原因。

Q:作为画廊主理人,你如何看待艺术家IP化?将艺术家的个体表达转化为公众普遍喜爱的icon,也是“魔法师”的魅力,你有哪些独特的心得?

赵倩颖:我觉得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艺术家既有好的创作,同时又有公共因素的流量,才会形成IP化的市场。当下的社会变化其实也是整个商业市场的变化,比如以前大家可能跟动画IP合作比较多,近两年整个商业市场有了艺术家IP的意识。其实以前的艺术家,比如说岳敏君的粉色笑脸也是IP化模式,只是说之前没有IP化的土壤。现在有了这个市场,艺术仓库其实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把占占作品中的经典形象提炼出来,艺术家在创作时还是出于自己本身的兴趣,但赋予它以名字和设定的工作,比如PUPU熊,兔YOYO等,我觉得就是我们的团队要给艺术家提供的辅助了。比如占占有个作品叫《全家福》,画了大概70多个很新的形象,他也很擅长去打造这些独特的图像感觉。

Q:艺术家是IP化的另一端。从艺术家本人的角度来看,你对艺术家IP运营有什么看法?

张占占:其实艺术家在作品之外想的东西不是那么多,我最在意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工作,把作品做好,把展览做好,不让喜欢我的观众失望。IP化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趋势,它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艺术作品,体会到正向的情感价值、审美价值,对于艺术家而言也是好事。

Q:除了占占之外,你们还运营了哪些值得关注的艺术家IP?

赵倩颖:我们现在跟很多艺术家合作,有传统定义里的严肃艺术,也包括潮流艺术或当代艺术。传统画廊可能会按照风格方式一刀切,但我们更希望不去做这样的分类,包括按年龄分类等等。比如去年年底同我们开始合作的惠唯。他创作的小红帽形象也很有意思,画面充满复杂的构思,同他热爱的魔术有直接关联。还有侯佳男,他的风格同占占、惠唯完全不同,是一种更国际的表达,我们也很欢迎这种风格的公共艺术。还有张钊瀛、林天禄等,都是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艺术家。

Q:疫情对整个行业冲击很大,很多原有的运行模式都要改变,“艺术仓库”怎么应对疫情的冲击?在整个疫情中,我们如何面向公众提供艺术创意,提供艺术抚慰?

赵倩颖:首先,我们加强了线上内容运营,因为我觉得疫情之后人们减少了出行,更多地靠互联网来获取资讯,无论是小红书也好,公众号也好,我们希望更多给大家提供一些线上欣赏艺术和学习艺术的平台。第二点是侧重治愈属性的IP转化。疫情后也有一些地产或公共市政项目找到我们,我们尽可能希望把像占占一样带有情感元素的的作品推广落地,让更多人去体会,并从中获得治愈和陪伴。我们希望,艺术在不同的时候能完成不同的使命。另外我们也做了很多小型的IP产品,比如小手袋,毛绒玩具等,通过互联网来销售。我们希望在疫情的状况下更C端化和大众化,让更多人能拥有艺术作品带来的快乐。昂贵的原作能够触及的人群毕竟有限,但这些艺术衍生品,包括版画,从审美欣赏的角度来说也都能给观众带来幸福和陪伴。

Q:最后一个问题,你们最希望展览能给观众传递怎样的能量?

赵倩颖:其实我们这次展览有一些刻意的设计,把所有的油画作品放在了画廊里边,把雕塑都放在了我们画廊外面整条公共街道上。公共艺术是生于大众的,我希望能让更多的大众跟它产生互动,通过触摸、留影,让作品本身说话。对外面的雕塑作品感兴趣的观众自然会走进画廊,欣赏画作,从而更进一步了解这位艺术家。

我自己也搜了一下,无论是小红书还是抖音都有大量内容这些公共艺术雕塑,人们会特地来打卡,带着笑容与它拥抱合影,我觉得在疫情仍然很严重的当下,这些雕塑能真正的安慰和陪伴大家。有时候可能是很简单的一个过程,比如我下班累了,但我在街上恰巧看到一个PUPU熊,觉得很可爱、很开心。我们也收集了观众在网络上的参观感受,有许多很感人的细节。我觉得它唤起了我们对生活中幸福美好的许多向往。

张占占:我对我的艺术最大的期待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在你觉得最坏的情况下,都能有希望存在。我认为艺术也不是高高在上、令人琢磨不透的,相反,我希望我的创作能触及到每个人的心灵,这些瞬间让我觉得我做的绘画也好、雕塑也好,是有温度、有价值的。这个想法也是我在我的艺术创作中始终不变的理念。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