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罗马奖”作品赏鉴:现代社会变革中的时代印记

时间: 2022-08-02 21:58:59

如今荷兰“罗马奖”由荷兰教育、文化及科学部举办,汇集了国际上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观点,在艺术以及审美趋势的走向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继上期“荷兰艺线”聚焦了四位荷兰女性眼中的镜头文化之后,今天我们就将继续通过腾讯艺术为您呈现四位2021年荷兰国家艺术奖“罗马奖”(Prix de Rome 2021)的获奖者和入围者。

“第一次了解2021年“罗马奖”获奖者的作品及获奖理由,不经意发现都是女性艺术家。在我看来,强调女性艺术的“文化立场”而非“性别立场”是认知女性艺术的关键所在。

因为,女性的自我性别和意识形态一经确立之后,其文化位置便有了与以往不相同的改观,把她们放在应该在的位置上,才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和进行判断的选择。女性身份之于女性艺术家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合理运用,并成为一种性别身份上的“僭越”,同时又是其攻守进退时的护身甲胄。

她们仿佛是在明处,又仿佛是在暗中,形成了一幅“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艺术景观。”中国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冯博一表示。

Winnaar Prix de Rome Beeldende Kunst 2021 Alexis Blake. Foto Bas Czerwinski

亚历克西斯·布雷克(美国匹兹堡,1981年,生活工作于阿姆斯特丹)从事跨学科的艺术实践,通过使用编舞、声音、录像、雕塑和印刷品将视觉艺术和表演相结合。她调研了身体在艺术史和其他领域的表现形式,然后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调查、破坏和重议。

西尔维娅-马特斯(荷兰埃因霍温,1985年,生活工作于阿姆斯特丹)制作有关科幻题材的实验电影。

科拉莉·沃格拉(荷兰代尔夫特,1981年,生活工作于阿姆斯特丹)是一位跨学科艺术家,她将行为研究和数据分析等学科与艺术性的想象相结合。

梅赛德斯-阿兹皮利奎塔(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1981年,生活工作于阿姆斯特丹)对弱势的、集体的身体、去殖民化的女权主义和持不同政见者的声音特别感兴趣。她把过去和现在的各种人物聚集在一起,他们表现为声音、形状、文本、痕迹和记忆,成为多层次的作品。

荷兰驻华大使馆希望继续探索中荷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为两国“线上”和“线下”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并促成两国文化之间不同视角的对话与合作。

打开腾讯视频APP,搜索“荷兰艺线”,期待今年与您再次相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