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国博,看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大足石刻
展览现场
大足石刻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的发现将中国石窟艺术兴盛的历史延长了400多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本次展览通过文物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大足石刻的与众不同之处。希望通过展览,让观众了解大足石刻,认识大足石刻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以及文博工作者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希望本次展览能够成为文旅融合实践落地的成果之一,助力大足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
展览现场
第二单元“蜀道大足”,首先以大面积的展墙设计向观众展现大足概貌。大足偏倚四川盆地东南部,位于成都与重庆两市之间,是川渝地区的交通要道,是东大路与小川东道的必经之地。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统称,迄今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有75处之多。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准。
展览现场
再次,该单元通过代表性文物来展现大足石刻造像题材的多样性特点,突出该地区“三教合一”造像特色,以及独树一帜的叙事性图像风格。大足石刻诞生的年代较晚,汇集了北朝以来石窟艺术的精华,在吸收改造外来文化与融合三教义理方面,更显示出超乎前代的成熟。造像题材不仅有表现禅宗题材的罗汉像,也有以柳本尊为代表的“柳氏教派”密宗造像,而世俗人像的出现则带来了更多的人间烟火,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荟萃一处更诠释出宋代流行的社会思潮。造像内容注重图文并茂,融入多元的民俗思想,特别是将孝亲与禅宗思想融入到经变相中,以世俗化的生活气息场景完成主题思想的传播,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状况。
展览现场
第三单元“镌岩妙相”,分别展示大足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大区域的特点,具体解析大足石刻的发展脉络、造像内容、造像表现形式等。作为中国石窟艺术晚期的代表作,大足最早的石刻作品建于唐永徽年间(650—655年),经五代至南宋时期达到鼎盛,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开拓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石刻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别具一格。
展览现场
大足石刻造像表现手法力求与通俗审美紧密结合,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写真。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世俗人物像,皆个性鲜明、体态优雅,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该单元重点展示一件香炉,为镂空雕刻而成,饰有龙纹、云纹、花卉、双狮戏球等图案,刻工精湛,匠心别致,在大足境内已发现的香炉中,其雕刻技艺最为杰出,是明代香炉的代表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最后呈现大足区相关部门为大足石刻这一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做出的努力与成果。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积极倡行石刻造像的数字化保存工作,逐步完成了龛窟造像扫描,同时采用3D打印技术对部分造像进行了复制,给予不可移动文物走出家门的可行性,实现了让文物活在当下、服务大众的目标。大足石刻研究院还充分利用馆藏和数字化成果,先后在成都、深圳等地博物馆举办了展览,持续推动大足石刻艺术走出去,赋予世界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