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票】在木木美术馆,赴一场文艺复兴艺术大师与中国艺术家的对话

作者:台馨遥时间: 2021-09-18 14:56:19

展览现场

木木美术馆创始人雷宛萤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距今久远,我们还能从中收获些什么?

谈及本次展览的策划,木木美术馆创始人雷宛萤表示,“今年是木木美术馆诞生的第七个年头,一路走来,我们一直尝试突破常规的展览理念,超越地理和时空的限制,以此构建古今东西之间的对话。此前的展览从某种意义上还是一个局部实验的阶段,而此次与大英博物馆的合作,我们希望以一个更为完整和系统的展览思路来实践多年的思考。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东方艺术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它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近当代艺术的发展?带着这样的思考,于是便有了这场‘对话’展。”

展览现场

木木美术馆艺术总监及首席策展人王宗孚和大英博物馆策展人莎拉·沃尔斯在共同策划展览的过程中,也试图在欧洲范围以外的更广阔的语境下思考文艺复兴——以一种跨文化的全球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历史上的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绘画的成熟期,也是西方油画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达·芬奇、拉斐尔、提香、米开朗基罗……这些艺术大师的画作使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被理解为一种与以往相比更加自然、理性和直接情感化的艺术风格。

 英语中“文艺复兴”一词“Renaissance”源于意大利文“rinascimento”的法语翻译,意为“重生”。它在历史上特指15世纪意大利思想与文化的繁荣时期,其后向北跨越阿尔卑斯山传播到欧洲各地。意大利文艺复兴不仅仅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获取灵感和素材,更代表着当时的思想、技术和观点实现了更为广泛的交流与互通,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持续影响着世界各地。

波利多罗·达·卡拉瓦乔(约1500—1536/37),《持书青年习作》,约1525年,红垩,由英国国家艺术收藏基金赞助购藏©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真蒂莱·贝利尼 (1429—1507),《一个土耳其女人》,1480年,硬笔黑墨©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其中,有多件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是专为本次展览创作,作为对文艺复兴纸上绘画的回应。此外,展览还以文献资料的形式呈现蒋百里、胡适、梁思成、傅雷等国家变革和文化运动进程中的关键人物的著作,并辅以相关背景资料,探索“纸上绘画”作为一种概念性和探索性工具对于文艺复兴艺术家的重要意义。

传统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现代化之间的重要关系

从扩展的史学研究视角来审视这一时期及其形成的思想,可以揭示出传统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现代化之间的一些重要关系。国内外学者曾从民族建构和改革的角度讨论了文艺复兴对现代中国的影响,为理解推进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力量提供了理论框架。彼时,中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以及与宋(960—1279年)、明(1368—1644年)在文化传统上的延续。这两个朝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是塑造现代中国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再者,通过将这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置于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我们得以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非欧洲的视角来重新定位和评价这些历史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对于中国美术界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曾带给我们许多启发,说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特别是像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达芬奇等艺术巨匠,在当时他们所处的时代研究自然,研究大地,研究身处的空间和城市,更研究人本身,由此在思想上、观念上冲破了原有宗教的束缚,而开始更多地表达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是我们把意大利文艺复兴称之为人文主义运动的重要原因,所以这一批遴选自大英博物馆的纸上绘画作品,虽然是素描,但却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时代的规模,一个时代的创新变革,特别是他们的探索以及作为艺术家一种好奇心和情感的付出。”

阚萱,《一个僧人》,2007年,三屏录像装置,15分钟

范迪安还表示,此次展览将中国多位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与西方文艺复兴艺术大师并列展出,这种跨时空、跨文化的艺术对话也颇具有美学上的启发性,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体认世界艺术大师精湛的技艺,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我们看到文化上的相互启发和关联,这也正是此次展览的独特之处。

据大英博物馆策展方介绍,此次在木木美术馆展出的所有大英博物馆馆藏画作,将在展览结束回到大英博物馆后回到“暗房”保存,最快也要十年后再能与公众再次见面,所以对这批画作感兴趣的朋友,这场展览不容错过。

展览已于9月3日起面向公众开放,展期将持续至2022年2月20日。(台馨遥/文,现场图片摄影:木木美术馆视频团队,图片由木木美术馆授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