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CAFAM看“万物生息”展,“后石油时代”该如何设计?

作者:艺术中国时间: 2021-09-25 11:28:28

展览现场

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携手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举办,汇聚了伦敦设计博物馆百余件经典馆藏作品以及30位中国当代设计师的先锋作品,其中包括伊姆斯夫妇(Charles and Ray Eames)、卡罗·斯卡帕(Carlo Scarpa)、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埃托雷·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马岩松、土上建筑、凯瑟琳·冯·瑞星博(Kathrin von Rechenberg)、姜绶祥、吕越、王克震、陈旻、张周捷、Faber Futures、费尔南多·拉波塞(Fernando Laposse)、桑尼·维瑟(Sanne Visser)等。策展团队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在国际范围的行业及艺术领域建立起可持续材料观,展现出材料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发展空间与未来潜力。同时,让“可持续材料”也成为院校内教学与实践的学术关键词。

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由起源、转化、影响与进化四个维度构成,以人类文明发展史为线索,不同的板块以人类对于某一种材料或是某一种新材料的征服作为命题,展现材料在每一个时代不同领域的运用。展览并非设计成品集合展,而是以材料为核心进行放大并建立联系,从微观结构到开采发掘,从工业制造到艺术设计,从日常应用至国家建设,涉及政治、经济、科学、生活、艺术等不同层面的利用,探讨人与物的关系,理解那些深藏于平凡谦卑之物背后的复杂过程。


“起源”单元展览现场

人类文明的断代来自于人类对于材料的关注,材料的发展也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物质逻辑。“起源”首先展示了人类早期易于获得并利用的基础材料,如硬木、棉花、铁矿石、沙砾等,第一部分板块呈现了材料的原初状态,还展出了原生态材料于显微镜状态下的细胞结构,直观立体地展现了不同材料的物理特质与生命本质。

“起源”单元展览现场

不同材料因其个性所呈现出的独特肌理与质感在感受的传递上也深浅不一,“起源”也特别关注材料与人类关系建立的情感特质。通过技术对材料的改变满足心理与精神层面的使用需求,重新定义了人与材料的依存关系,同时提高了材料自身的审美价值。

“转化”单元展览现场

“影响”单元展览现场

无论是生活生产、工业制造或是设计发明,我们往往更加关注产品成果,而较少去关注材料开采、资源消耗,对于材料进行大工业生产转换的过程。

“进化”单元展览现场

第四部分“进化”是整个展览中最灵动,也最具有未来性的一个部分,这一单元提升了物的能动性,通过新兴的科技材料、生物材料等展现材料的未来,同时还呈现了一些对于传统材料的最新应用,探讨设计师如何在有限资源内探寻更智慧和更可持续的工作方式。“进化”这一单元涵盖了5个关键词:生长、再生、超本土化、智能、可循环。

 

《物托邦》,安静,2018年(下方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生长”,关注材料作为生命体在空间与环境中的不断变化,例如作品中盐本身形成的墙面组合随着空间里温度湿度的改变发生微妙的变化;“再生”,将材料转换再造,赋予其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在安静的《物托邦》作品中,她以绿色生态、可持续作为核心设计理念,将采集的植物晾干磨成粉状,加入胶合物,制成健康的生物塑料,赋予了植物生命形态以外更多的可能性;“超本土化”,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深入原生态本土地区,依据当地本土特性或物产进行设计生产,提升当地的收入并保护收入的多样性,墨西哥Fernando设计师结合墨西哥玉米特性,将玉米外衣压制在平板上,制作成具有装饰性的材料,可以广泛运用于家居设计中。超本土化这一关键词所展示的案例对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设计扶贫和设计下乡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材料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光晶异彩,2021,中国科学研究院化学研究院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


展厅中使用的咖啡砖

可持续,是我们探寻生存发展的路径,寻求美好未来的方式。在生态系统混乱与灾难的背景下,找寻出路似乎变得十分紧迫,大多数时候我们依然在试图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让材料为我们服务。材料一方面为我们解决忧虑,提供想象,另一方面也成为我们的忧虑,让我们止步于想象。

《锤子》,林芳璐,2021年

Kathrin von Rechenberg香云纱系列作品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0月17日,展览期间还将呈现系列学术讲座和“材料未来”行动研究等公共教育活动,敬请期待!(文/周可心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