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逃逸的异常之物——向阳个展“过去是现在的未来”展评

作者:艺术中国时间: 2021-12-30 14:56:28

工作中的艺术家向阳

“过去是现在的未来”展览中的所有瓷器作品都出自现成品(ready-made)的创作理念。艺术家向阳在2020年访问景德镇的时候发现了这些在制窑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艺术家决定留在景德镇对这些被历史遗弃的物品进行创作。这些窑渣是由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产生的残次品组成的。这些残次品由于在制胚过程中,或者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异常,而产生了扭曲,塌陷,粘黏等效果。这些效果显然没有产生在中国瓷器价值体系中被认定为正确的产品,所以这些残次品就被随意扔在窑体附近的某一个专门倾倒炉渣的大坑里,或者就被留在窑体下面的灰渣之中。显然对于景德镇制作瓷器的手艺人来说,这些窑渣的产生只是他们每日重复的工序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生产环节。即便在每个时期、每个窑口的工序和标准都有差异,但在百年后的视角上观察,他们的相似之处是创作中国瓷器价值体系中被认定为正品。艺术家向阳从景德镇的市场上以及多种渠道上购买到这些窑渣中的残次品,然后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进行清理和创作。

26号作品,明早期青花盌与窑砖立件,2021

26号作品明早期青花盌与窑砖立件(2021)在刚被艺术家发现的时候其表面被厚重的泥土包裹,并且在泥土之上还有另外一个同类型的器物的碎片覆盖。向阳的处理方法是将覆盖在最上层的器物碎片移除,然后对泥土进行清理,最终将窑砖与碗的这个稳定造型保留下来。对26号作品的处理方式与20号观音瓶的处理方式类似。这里就包含了艺术家在清理过程中对最终器物造型的选择,这个选择空间的出现让向阳的这批创作与通常在现成品领域的创作产生了差异。应该说这个差异就是艺术家具备了更多在观念层面对于现成(readiness),随机性(randomness),和语境(context)的把控。而在对于这些问题的把控中,艺术家选择的是回到器物入窑时的边界,与器物在经过烧制出窑时的状态。

26号作品,明早期青花盌与窑砖立件出土时候的状态

艺术家向阳创作的主要思路是基于现成品的物象与历史性进行的装置搭建与历史性的再造。之前在王府中环西面的广场上,艺术家的作品《海洋漫步》(2019)就是将一艘龙舟的船身与众多明清古建筑木制材料进行构建,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性做出了重叠。向阳在《过去是现在的未来》展览中展出的瓷器作品则简化了创作中构建的部分,而强化了艺术家对于物品选择和对于艺术指认的部分。同时艺术家避免了在现成品作品中常见的需要通过冗长的文字描述才可以与观者建立沟通的诟病,让属于陶瓷器的造型,结合东方文玩趣味及现成品趣味在作品的本体上自洽地存在。艺术家通过博物馆对于文物的展览方式,确立了一种基于现成品和考古学的视角,并以这个视角为契机,打开了一场对于历史性和艺术过程——结果的深刻讨论。(本文图片由向阳艺术工作室提供,柳莎女士对本文亦有贡献)

《海洋漫步》,2019年濑户内国际艺术节

参考资料:

Vilem Flusser, The Shape of Things – A philosophy of Design, Reaktion Books, 1999.

Vilem Flusser, Post-History, Univocal Publish, 2011.

Peter Sloterdijk, The Aesthetic Imperative, Illumination in the Black Box- On the History of Opacity, Polity Press, 2017.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