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之爱”:用现代声响文化探索当下人与社会联结

作者:艺术中国时间: 2021-01-30 12:49:25

 

齐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

文/庞雪姣

“渴想与人相系,却更惧怕被就此绑死。害怕孑立,所以找人同业,但新的不安却从别处涌现。在液态的爱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聚合,一次又一次地星散。”

社会学巨匠齐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在其人际关系的轻快之作——《液态之爱》里,用犀利的笔触再现出今世男女不再有长久关系的羁绊下,想尽各类方式、技巧、心力来创立互相之间的纽带。

这些栖居现代社会的人们,关系的此消彼长就像流水一般不不乱,他们容忍松散的关联,好让本身在景况改变时,能够快速而毫不艰苦地抽身而出,就像糊口在水流中一般,永远输入不不变的新颖感,一次又一次地消解似有非无的爱。

人际纽带的懦弱所激发的不安感触感染,人们想要系紧纽带却又不想被绑死的冲突和巴望是这本主要著作的主题。包曼从两人之间的爱恋起头,渐次开展至家庭、邻里、城市、社群,再到疆域、民族、国度,直至全球化下的世界关系。

近日,台北现代艺术馆双联展“声经络”和“液态之爱”方才终结,展览呈现对现今社会及汗青的反映。“声经络”由四位离别来自中国台湾、菲律宾、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策展人筹谋,连系影音文献与基于研究的艺术作品,胪陈现代声响文化在四个分歧亚洲国度及区域的故事。“液态之爱”用七位国际艺术家的作品探究当今由金融本钱与高端科技综合主宰的电讯社会,若何在铺天盖地的网络资讯中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涯。

展览海报

关于利用包曼书名作为展览名称并睁开会商,策展人郑慧华诠释道:“策展的问题意识来自于我们自身生涯上的急迫提问,即我们若何面临当下讯息与网络社会对生涯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分外是在急速成长的时代里,人工智能、演算法、大数据、网络社群序言的大量冲击下,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极新关系,以及我们若何对将来睁开想象的能力。这些看似庞大的哲学命题,已经依托显示发生,急迫的摆在我们面前,让有自由意志的人不得不从新思虑。

相对于工业时代里“固态的”社会时空关系,当下高度资源与讯息流动、人际快速移动的成长转向,用“液态”来描画这种现代性经验布满意象感,又能精准道出那种布满流动的不不乱性(或称之为“液态化”)的糊口状况,它同时也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感触感染。所以,我想以包曼所谈的“液态现代性”往返应对于当下时代、生涯、糊口生涯与生命的思索。”

无限尽的嘻哈曲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有多件以声音作为序言的作品,但并不直接指涉一地的声响文化,而是进一步探究声音、讯息、科技与物之间交叉环绕纠缠的权力关系。2017年,在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获得最精采年青艺术家-银狮奖的埃及艺术家Hassan Khan带来了作品《无限尽的嘻哈曲》。他与11位有着分歧气概、后台、性另外饶舌歌手合作,配合完成大量的灌音内容,最后浓缩成八百多段人声取样,经由讯息编码成为本作的根基架构,正如作品名称一般,现场的吹奏永一直歇、没有重覆,Hassan Khan试图在轻松的嘻哈气氛中切磋演算法的节制性与看似无限尽的“自由”之间的辩证。

 

无限尽的嘻哈曲 展览现场

吴其育的创作首要以动态影像为主。《发光半导体将来》——艺术家想像天然光源(太阳)已完全消退,而我们糊口生涯的星系,仅有的LED人造光源成为人类赖以保存的世界。而今被人们大量利用的LED,除了用来披发光源、再现影像,同时也是讯息与讯号的首要终端界面──LED庖代了天然界的光,成为形塑记忆和意识的滥觞。艺术家以此想像,反思当今人类汗青及文明成长。

发光半导体将来 展览现场

发光半导体将来 展览现场 

实行声响艺术家DJ sniff(水田拓郎)在网上搜寻了曲名或歌词带有“liquid love”(液态之爱)这个词的歌曲多达261首,总长高出10小时,然后他将这些歌词片段储存成为一个资料库曲单,并为作品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啜饮流淌的爱之泉》。

啜饮流淌的爱之泉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这些带有枢纽词的音乐片段过程唱盘、随身听、混音器、喇叭和扩大器等多个被解构和重组的声响设备播放出来。同样的词语经由多条理的音讯转换酿成不易辨识的“声音”,若观众想要完整不乱的听到这261首曲子,必需要毗邻网络才能实现。艺术家使用声响装配再现了“液态生涯”的流摇动摆。

啜饮流淌的爱之泉  展览现场

液态的生涯不是指在水中流动,而是漂浮在网速之上,时而流利,时而卡顿,速食的惊喜如同呼吸平常让人沦落个中,不忍抛却。以上作品以线上虚拟空间与线下身表现场配合组成,每件作品都是一种对现况的巧妙拆解和同时建构。固然身体在场,但不借助网络科技就不克体验到作品的主题与内涵,创作者们用分歧手法反身检视讯息传递背后的序言与手艺,从而显现现代科技在人类糊口中饰演的多重脚色,意识在线上,身体在线下,没有网络就没有完整的生涯。

DJ Sniff(水田拓郎)

尽管展览利用了包曼的书名与现代性框架,但没有停留在为其理论做插图与申明的简洁层面,而是开导观者介入个中,体认到当今每小我都在有限与无限、掌握与自由、虚拟与真实,线上与线下——这些液态现代世界的诸多特质傍边游走、流动、迷失。

我们所处的时代,小我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变得流动化、液态化、短暂且不稳定,整个世界都以这种格局加快生成与转变,每小我在意识和身体感知上都存在着“液态共识”,试图连接,害怕贯穿,远离贯穿又不得不保持,人们即将面临的将来是否会愈发稀释?(图片起原:台北今世艺术馆官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