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凝个展《贰肆》北京798艺术区桥艺术空间启幕 用身体对话时光的艺术实践

时间: 2025-02-27 16:59:47

本此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负责人阮悦来教授提到了关于本次展览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身份”“时空感”“关联”,揭示了艺术家从传统舞蹈的身体规训转向当代艺术的表达,本质上是对身体作为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构。 第一个关键词“身份”,即身体的解域化与再编码。艺术家的作品中暗含了自我与本我、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实验,她以舞蹈的“规训身体”为起点,通过影像与装置的介入,将肢体语言转化为流动的文化文本,身体作为开放场域,承载着多重意义的碰撞与生成。 

第二个关键词“时空”,即跨文化语境下的身体考古。艺术家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历,利用影像、装置体现碎片化的肢体动作,对本土文化的解构与编码,用身体知觉构建了“异国—本土”的双重时空褶皱。

第三个关键词关联,即具身化实践与集体记忆的激活。艺术家在现场通过钥匙交换、肢体介入等参与式行为,她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公共仪式,在隔离与开放的张力中,身体成为传递文化基因的媒介,激活集体记忆的潜在能量。  

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李旭先生表示他始终坚信,艺术有一种独特的力量,能够直抵人心,发现并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今天开场杨雪凝的行为艺术让我深受震撼。艺术家用泰然自若、全神贯注的表现力,将这个世界在瞬间凝固,这种能力令人惊叹。艺术的这种魅力,正是它了不起的地方。"

杨雪凝作为新生代跨媒介艺术家,以身体为方法论展开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实践。在其创作体系中,舞蹈本体论被解构为流动的文化符号,通过影像、装置的多维重构,实现了本土文化基因与全球化语境的异质化对话。展览前言艺术家特别强调24岁年龄节点,而其作品中既承载着代际记忆的在地性,又彰显出Z世代艺术家突破文化地理疆界的实验精神,呈现出“异托邦”的时空体验。这场具有开幕性质的展览,不仅标志着艺术家个体步入当代艺术实践的开端,更预示着艺术家以具身化的感知方式编织着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全球的辩证关系。

杨雪凝 

 致 谢 

《贰肆》是艺术实践的回溯,是杨雪凝发起的一场打破“标准答案”、探索自我与成长的公共讨论。她用身体做笔,在传统与现代的裂缝中书写一部属于Z世代的觉醒宣言。

“《贰肆》的落幕,犹如一场在时间与空间之间流转的旋律,最终的音符渐行渐远,却仍回荡在我的心中。展览对我来说,远不仅仅是作品的展示,更是一段情感的释放,一次心灵的对话,亦是对过去岁月的温柔回望。在这条漫长而曲折的艺术路上,我从未独行,而是有无数双温暖的手,始终扶持我走到今天。这场展览,承载了我过去几年所有的思考与蜕变。在其中,我尝试通过行为、影像与舞蹈等语言,去表达身份、记忆、时间与情感之间的微妙联系。每一件作品,都是我心灵的一次真诚剖析,也是我对当代社会、个体身份、情感表达的无尽探索。展览结束,心中却涌动着更多的疑问和渴望,而这正是艺术无穷魅力的所在——它总是在呼唤着更远的未知。

在此,我想深深感谢所有在这段旅程中陪伴、支持我的人。感谢我的家人,你们始终是我创作的力量源泉。无论我如何在艺术的深渊中徘徊,始终有你们的关怀与支持,提醒我始终保持初心。是你们让我知道,无论走多远,心中那份对艺术的热爱与信念始终不变。感谢我的策展人以及所有支持我的老师们,你们的智慧、耐心与热情,是这次展览得以顺利呈现的关键。每一滴汗水,每一次精心的调试与策划,都让我感受到你们对艺术的执着与信任。没有你们的帮助,这场展览不会如此完整与有力。感谢每一位观展的朋友,你们的到来与倾听,是对我艺术创作最真挚的回应。无论是一个眼神的共鸣,还是一段长久的思考,你们的参与让我深知,艺术的价值从不只是自我表达,更是与他人、与世界的共振。

《贰肆》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一个短暂的交汇点,但这段旅程不会停止。我将继续探索,继续怀抱对艺术的热爱与坚持,也期待未来与更多的你们,在艺术的无限可能中,找到属于我们共同的心跳。感谢你们,愿我们在这条艺术的道路上,永远同行。”

杨雪凝

2025.2.25

开幕现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