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老僧入定,心花盛开
陈雷于北京工作室采访现场 2023年11月
随意而深刻,通俗却隽永,这就是陈雷的画作。如果你熟悉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滥觞,你不会对陈雷的名字陌生。在中国当代艺术史极具影响力的1992年“首届广州油画双年展”上,他是最年轻的获奖者。当年同届获奖的艺术家们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呼风唤雨,而陈雷却激流勇退,心怀对艺术的纯粹,远赴大洋彼岸,从喧嚣的中国当代艺术舞台上消失,成为一名历史的“失踪者”。
当我们回头再看陈雷的获奖作品《辫子症结:生物工程》,如同当头棒喝。30多年前,陈雷将电路芯片、生物神经、语言符号、锁链辫子等元素组合在一起,表达了他对未来科技世界的展望与自身黄土文明的反思。如今脑机接口已成为现实,这幅画不正是当下人工智能社会的写照?画面静默无声,却如同一颗核弹在脑海中爆炸,震动人心。从这张画看出,图像与思辨,一直是陈雷艺术中最有力的武器。
初到美国,陈雷并没有急功近利地投身当代艺术的战场,而是游历于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之间,仔细观看和梳理西方艺术史的精粹脉络,思考并重新认识视觉艺术。凭借卓越的图像创造能力,他曾多年在好莱坞的一家艺术机构从事视觉创意工作,对各种艺术语言、艺术与大众的关系、艺术与时尚潮流的融合都有切实的揣摩和实践,虽然远离纯艺术舞台,但多样的视觉工作体验恰恰为他持续追问艺术的本质提供了时间与机遇。
阅尽千帆,再度归来。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陈雷的画面褪去冷峻、严肃,愈发呈现出一种平易、轻松与幽默,在这些高饱和的色彩和丰富的图像符号上,承载着极高品质的艺术形式语言。而在轻松坦荡的表象之下,恒久不变的是犀利与深刻,撩拨观者的心田。2024年以来,陈雷的作品先后在798国际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艾利艾智库、韩建美术馆、萃岛画廊等展出,观者热烈地交谈、留言,发自内心的喜欢、收藏,甚至有很多孩子饶有兴趣地坐在地上观看和临摹,这与一向被吐槽“看不懂”的当代艺术形成鲜明的反差,成为值得探究的现象。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绘画的提问: 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安静》,布面丙烯及综合材料,150x150 cm,2024
似乎是天生的想象与创造力,在陈雷的画作里充满了千变万化的形象与符号。男人、女人、动物、植物……这些通俗易懂的形象被他奇异地组合在画面中,不断地让观众产生新的思考。在互联网时代,那些来源于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符号,被他拿来置于画面中,隐藏着解读画面的关键信息。读者虽然无法准确言传,但凭借共同的文化记忆,可以心领神会。随着创作的深入,陈雷逐渐形成了他的形象与符号话语体系。比如,人物与动物的组合。画面中,一名女性与马、狗、猴、甚至龙虾……相比于复杂的人类,动物无疑是单纯的存在,在这种组合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种包容与共生的关系。在主体之后的背景中,往往出现莫名其妙的线,打破原有的结构,让空间更为复杂,宛如迷宫;有趣的是,他的笔下也逐渐诞生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符号,例如“花瓣鸟”,象征着温情与美好,在画面中翩翩起舞。
《通灵者》,布面丙烯及综合材料,166x126 cm,2024,(选送Art Central 2025 陈雷个展现场作品之一)
当然话说回来,陈雷之所以这样画,并非完全是是精心预设与严密推理,归根结底是他想这样画。正如他所说:“画一张好画其实是很乏味的事情,那意味着迎合某种趣味某个标准,画一张特别的画才会令自己血脉喷张、回味无穷。”感觉,是艺术的灵魂。陈雷只想画出一些自己想看到的东西,那是一些不完美、甚至有些粗糙但有人性和灵性的东西,这也正是人与AI与机器的区别所在。
在图像化与全球化的今天,陈雷的艺术无疑是一个宝藏。他无尽的灵感、多变的图式、持续的创造,让人联想到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陈雷是一个“睁眼看世界”的艺术家,他不囿于地域文明内部,而是充满了远望与反思精神。他欣赏“艺术的平等主义”,认为大众与艺术之间不应该存在鸿沟,每个人都可以去理解和参与艺术,艺术能让人类变得更好……我们期待着陈雷继续带给我们惊喜,持续与世界分享他内心的精彩。
《白夜》,布面丙烯及综合材料,126x166cm,2024(选送Art Central 2025 陈雷个展现场作品之一)
《“一种战斗的姿态”》,布面丙烯及综合材料,138x168 cm,2025(选送Art Central 2025 陈雷个展现场作品之一)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