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深媒体人到国际大赛组织者 季英伦:中国艺术家要突破“舒适圈”大胆走向国际舞台

时间: 2025-03-21 10:59:22

2019年,艺势峰会——第四届艺术市场价值榜颁奖盛典北京举办,《收藏》杂志荣膺“年度传播力艺术媒体”,图为杂志副总编季英伦领奖

记者:实际上,从这几年盛鑫煜艺术推出的项目来看,您的转型算是很成功的。您认为,十几年艺术媒体的经验对您在国际艺术交流领域的工作是否有帮助?

季英伦:当然。首先,得益于这么多年在媒体领域的经历,让我对国内外艺术市场的差异有着明确的认识。这种清醒的判断也会让我们在选择项目的时候,更谨慎更务实,尽量以取长补短、资源互补的模式进行合作;其次,十几年的媒体人的经历,让我们团队在国内外媒体领域的人脉都有了一些积淀,尤其是国内媒体资源,这样可以更好帮助项目落地。我也了解国外艺术媒体所关注的热点和价值点,能够匹配他们的文章需求,从而推动项目在国际上的推广;另外,出刊一期杂志和管理一个艺术项目其实类似,都需要从定位、策划、资源匹配、组织和运营等各个环节来进行。

2016年拜访美国莎玛冠蒂俱乐部主席,并赠送《收藏》杂志

2019年9月,邀请西班牙艺术家安东尼奥等三位艺术家青岛崂山写生并访问中国艺术家工作室

2023年 在威尼斯国际青少年美术大赛特雷森托宫举办的开幕式上发言

2019年带队访问意大利帕尔马,并与市议长亚历山大·卡西·卡尔波尼交流

卡多瑞市长辛迪·马努西与提香艺术基金会主席玛丽亚为张鸿宾、季英伦颁发表彰证书

邀请英国皇家油画家协会主席提姆·本森访问北京

记者:据我所知,盛鑫煜艺术不但关注成人艺术大赛,而且,这两年也逐步把视野拓展到美育领域,出于什么考虑?

       季英伦:感谢您的关注。其实,美育我们很早就开始关注了,从成人艺术领域逐步延伸到青少年美育领域,是应有的题中之意,也是我们一早就有的规划。因为,我们在国际艺术交流的实践中,发现相比欧美国家,我们其实真的不太注重美育,或者,在培养审美的过程中,我们过于功利。去年我们在上海举办的“威尼斯国际青少年美术大赛(上海国际赛区)”的展览中,我们就有非常深刻的体会。这次展览有600多张意大利青少年学生的作品参加,中国有300多幅,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先生在观展后就坦言,相比于意大利青少年的作品,中国学生的作品确实“太成熟了”。

      我们在去年先后与意大利特雷维索市政厅组织了“威尼斯国际青少年美术大赛”,与美国肯塔基州立莫海德大学联合主办了“美国KYIA国际青少年美术大赛”,在组织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将大赛办成国际青少年艺术的交流。我一直认为,对于艺术家而言,审美的培养是最难的,审美的高度才是决定一个艺术家最终成就的天花板,而我们的青少年往往在艺术机构的培养下,过早的审美“成熟”,我希望,通过真正的国际大赛,让中国孩子早早睁眼看世界,接触多元的文化,接触不同的审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练就一双有独立审美的眼睛。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您对中国艺术家参与国际艺术交流有那些建议呢?

季英伦:谢谢。对于中国艺术家参与国际交流这个话题,前面说的太多了,并没有太多的建议。现在国际资讯这么发达,其实优秀的艺术家早就将世界转了好几遍了。唯一的建议就是,要有足够的自信,还是要多走多看多参与,参与之后,其实发现获个大奖也没多难。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也请诸位艺术家们持续关注,多多支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