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绘魂:徐悲鸿艺术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求真绘魂——纪念徐悲鸿诞辰130周年特展”展厅现场
2025年,适逢徐悲鸿先生诞辰130周年,全国多地相继推出各种纪念展,从广东美术馆“往来千载一悲鸿”到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始知真放在精微”素描展等。这些活动深切触摸到悲鸿先生跌宕起伏的艺术人生与美育实践,更揭示了悲鸿先生“求真绘魂”精神的核心——以写实之真,唤醒民族精魄浩然;用革新之思,开辟中国美术之未来通途。悲鸿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其艺术实践始终贯穿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艺术理念,将个人才情与国家命运共振,成为时代洪流中的艺术及历史坐标,为后世播撒下不朽的精神火种。
“求真绘魂——纪念徐悲鸿诞辰130周年特展”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将从“会通化合”“濡染淋漓”“万物为师”三个方面重访悲鸿先生的艺术思想遗产,体悟其跨越时空带给我们的深刻震颤。
一、会通化合:文化主体性的现代方案
左:《读(画稿)》35.3×56.8cm,炭笔素描,1940年;右:《读》101×61cm,布面油彩,1943年
《张采芹像》114×65cm,纸本水墨,1943年
“濡染淋漓”展厅现场
“濡染淋漓”是悲鸿先生对艺术社会效能的哲学宣言。他主张“艺术必止于至美尽善”,拒绝为艺术而艺术的真空幻象。抗战时期的奔马图腾,以焦墨飞白构建民族精神的视觉象征;书法中墨象奔涌的“光芒六合无泥滓”,则是对现实的精神荡涤。这种创作观,实为将个人之思融汇与历史潮流之中的实践哲学,在美学形式与历史命题的互文中,实现从“抒情表意”向“公共叙事”的范式跃迁。悲鸿先生的“淋漓”精神,提示我们“积稿千百纸方能达到心手相应之用。”(徐悲鸿《新国画建立之步骤》,1947年)的科学观。“……复兴中国文化工作,与复兴民族应有同等重要之意义。”(徐悲鸿《对<朝报>记者谈话》,1935)而艺术的先锋性,始终源于对历史现场的介入勇气。
《奔马》56×60cm,纸本水墨,1943年
《竹和竹笋》70×35cm,纸本水墨,1942年
三、万物为师:由精微及广大的宏观叙事
《双猫》81×42cm,纸本水墨,1944年
《枇杷》70×54cm,纸本水墨,1938年
展览开幕现场
展厅现场
展览美术馆外景(图片由徐悲鸿美术馆提供)
【编辑:付朗】
大家都在看
-
2023-05-06
-
2021-01-06
-
2025-09-12
-
2025-09-12
-
2025-09-12
-
2025-09-11
-
2025-09-11
-
2025-09-11
-
2025-09-11
-
2025-09-11
-
2025-09-10
-
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