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同呼吸——重读祝大年的绘画艺术

时间: 2025-08-25 17:14:07

8月15日是国家生态日,而近日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聆听生命•森林之歌:祝大年的自然诗”展览所展现的“自然之诗”与生态日所倡导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可谓遥相呼应。

森林之歌(局部),瓷砖壁画,画稿作者:祝大年,原作尺寸:340×2000cm 

在原候机楼展示的《森林之歌》是长达20米的瓷砖壁画,本次展览用一面巨大的展墙还原了《森林之歌》当年的盛况,《森林之歌》宛若一面恢宏的巨幕,向观众铺陈出热带雨林蓬勃而巨大的生命力。整幅画面分为三部分:右侧是巨岩绿丛间倾泻而下的一道瀑布,注入下方的江河;中景的主体空间则是枝繁叶茂的榕树林,榕树盘根错节,气根丛生,柱枝相托,枝叶扩展,形成遮天蔽日的庞大树冠,其枝条向左面蔓延,渐趋清疏,显露出远山与江面,最左面的角落,另有几株根茎茁壮的大树与中央枝蔓遥相呼应。

森林之歌(局部)

这里也是自然与人的天堂,林间栖息着各色鹦鹉,河面上是展翅飞翔的白鹭、野鸭和天鹅,惊起一波波涟漪,河流静水深流,潺潺流向左面的远阔江面,右侧顺流而行一叶小舟,舟中端坐四位服饰靓丽的傣族青年和一位老人,青年人撑伞、吹笛,老人在船头赏景,一派悠然,人与舟为这片绿色世界增添了人间的生机与温情。

尽精微而致广大

在中国美术界,祝大年属于偏装饰绘画为核心的艺术谱系,与这一学术群体中张仃、庞薰琹、吴冠中、乔十光、杜大恺、刘巨德等艺术名家相比,祝大年相对低调,虽然他与上述画家同样具备对装饰、陶瓷、重彩、油画等多种媒材的综合驾驭能力,其不同年代中作品样式也有很大不同,但祝大年主体的艺术风格仍然极其鲜明。

玉兰花开,52×110cm,1976年

森林之歌,钢笔稿,47×314.2cm,1979年

李村大枣树,钢笔画,38×53cm,1972年

松竹梅,纸本重彩,100×250cm,1984年

苏州姑娘,纸本重彩,62×82cm,1960s

四季花,纸本设色,84×157.5cm,1989年

祝大年对色彩的处理同样耐人寻味。他常常以素描与重彩并行创作同一景点:素描作品多呈现出厚重与纵深感,而色彩则更具平面装饰性,以物象固有色为主,但在中远景的处理上又明显受到环境光的影响。他的色彩体系兼收并蓄,既有中国传统重彩画的空灵雅致,又保留着浓郁的民间绘画气息;同时,也能看到远东与欧洲文艺复兴早期、西方印象派、日本浮世绘乃至现代绘画的影响。然而,他的作品并未流于对任何单一流派的依附,而是在不断调和与吸纳中,努力探索一种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明艳而朴拙,中正而雅合。祝大年曾说过:“枣红,浑厚而不闷浊,明高而不刺目,是我们民族的国色。”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不同题材与空间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用色侧重。在小幅静物花卉或乡村风景中,往往更多借鉴民间传统的明快色彩,热烈而质朴;而在大尺度的壁画或风景画中,则强调色调的整体性与空间层次,以和缓的过渡、环境色的渲染来营造出宏阔的氛围,从而使观者在视觉上获得沉浸感。

李村大枣树,纸本重彩,85×120cm,1972年

北国风光,工笔重彩,97×150cm,1993年

刘巨德继续回忆:“先生还说:‘ 画和树一样都有生命,写生要去领会生命。’我似乎明白,仿佛他当时进入了枣树的体内,静静地从里面去感觉,也过着枣树的生活一样,上接天、下通地,深入大自然心灵的深处...” 

也许正是凭借这种对自然无比专注的凝视,与自然同呼吸、共生息的体悟,天地之大美与精微,才在祝大年的画笔中得以显现。他笔下的自然,不仅是草叶微细的构建、植被的繁茂与山河的辽阔,自然深层的节奏与灵韵的呈现,也是人与自然在岁月长河中的彼此映照。

近年来,自然的议题在艺术界悄然回归。霍克尼的自然书写风靡全球,如一泓灵泉纾解着当代都市人疲惫的身心。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人也开始重新认识这位曾被长期忽视的“宝藏艺术家”——祝大年。他的艺术热度的升温,不仅是一种迟来的发现,更或许为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自然与艺术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观照。

(作者:刘鹏飞)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