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童义欣:荒谬亦诗意
野外觅食
Foraging in the Wild
童义欣与“鱼”的缘分,不仅关乎他的星座,还关系着他所痴迷的“钓鱼”。自2015年起,他重拾了被遗忘在童年的鱼竿,只为在喧嚣繁杂的纽约城市生活中找到一个“逃跑”和“放松”的出口。于是,在城市边缘徘徊、发呆、钓鱼,成为了这位浪漫主义者用以守护内心净土的方式。在此次展览中,恰有一组诗歌反映了与“鱼”相关的有趣行为——“野外觅食”。
舞蹈家Amy Grubb结合作品及展厅场域舞蹈
形容词+名词
adj+noun
读童义欣的诗歌,首先要将理性和规则排出体外,把身体转化为一个腾空的容器去盛接他的天真快乐。
在大量使用形容词这一行为已被贴上“初级、原始、缺乏学术性”的标签时,童义欣反其道而行,毫不遮掩自己对于描述性词汇的偏爱。在他看来,形容词最能反映他的“第一经验”。
在《夜视》系列作品中,童义欣以“形容词+名词”的句式描述了来自他身体对于户外、城区野生动物、非人工智能、语言、暗夜、宇宙和疯癫情绪的最直观感受。这些不假思索的情感流露仿佛在向这个被理性拘束的严肃世界呐喊——“感性无罪!”
童义欣,《浓雾》,诗歌
浅灰色的文字呼应了物体遮罩在“浓雾”后的朦胧,字符的排布构成了不同物体的位置,字号的大小凸显了不同物种及部位的尺寸形态。至此,文字变成了一个个可视化的“像素”。
灯光线条绘画是童义欣突破文字局限性的另一尝试。在他看来,线条是不经大脑处理的语言,既可即兴表达心中所想,也能通过反复叠加构成直观的意象。
童义欣,《天使与松树》,激光投影,半透明OET幕布,300×243cm,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
《环保恋爱手册》项目中的灯光线条投影采用半透明OET激光投影的展陈形式,为观众营造了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从艺术家指尖流露出来的抽象的金色和蓝绿色线条,是用肢体表达出的“诗句”。
“非人工”智能
N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童义欣本科所学习的地质学专业在他的艺术创作中留下“去人类中心化”的印迹。相比于亿万年的矿石,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正是因为感受到人类面对广阔天地的谦卑和渺小,童义欣提出了“非人工”智能理论。一方面,“非人工”的字面含义即为非人创造物;另一方面,基于“人工”的英文“artificial”有矫揉造作、虚伪的含义,“非人工”(non-artificial)则表示不是假的、而是真实的。
“非人工”智能理论在影像作品《彻底失败》得以具化。影片中,艺术家的身份在一个偷窥的人类和一只夜间出行的臭鼬间来回转换,充分展示人类的“自反性”。
童义欣,《环保恋爱手册》,诗歌
“钓鱼”本身就是人类在向自然“索取”资源的行为。取之有度,方能用之不竭。童义欣曾表示,“钓鱼界的行规是每个月的捕食不宜超过一次,其余猎物须悉数放生。”
人在向自然索取“物资”的同时,自然也向人类索取“关照”。以当下的疫情为例,新冠病毒便以人类的身体为宿主。放眼日常,从给予我们陪伴的宠物,到令人厌恶的蚊子,无一不依赖人类生存,不时闪烁着慧黠的眼睛,透露出令人惊讶的“非人工”智能。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童义欣提出了对于环境应有的态度——“形而上的善意”,这是一种不受目的和价值驱导,承认人类对宇宙了解有限的一种广义善意,是对人、其它生物和非生物的包容之道。
怀揣着这份“善意”,童义欣保持着非功利、无计划、自发性的创作方式,在细枝末节和字里行间透露着灵性和直觉。童义欣正是一位“现代的漫游者、游走于城市的拾荒人”——他孤身前往城市的边缘地带,用第一视角观察记录荒诞与浪漫并存的事物,将零碎散漫的日常片段转化为流浪的诗句。
关于童义欣 About Yi Xin Tong
大家都在看
-
2021-01-06
-
2022-04-18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6
-
2025-04-25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